(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天津北方网讯:日前,天津市召开2023年全市生态环境科技人才工作会议。本次会议发布了生态环境科技创新趋势和生态环境科技人才政策,搭建了创新要素“握手链接”平台,推动科技人才纷至沓来、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天津实践注入新动力。
.会议回顾了近年来天津市生态环境科技人才典型成果,涉及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及固废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等诸多领域的前沿成果20项。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吴丰昌发布了生态环境科研领域趋势,以及当前天津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成效与方向。
.吴丰昌院士表示,当前,世界正经历以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及可控核聚变、清洁能源、生物技术等为突破口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生态环境科技研究思路由单要素、单介质、单目标治理,向多要素、跨介质、多目标协同防治转变,更加注重大气、水、土壤全要素精细化环境综合治理。结合新时期天津生态环境科技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吴丰昌院士从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协同防治、流域总氮负荷削减、近岸海域水质污染来源与成因解析等技术层面指明了攻关方向。
.会上,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天津渤海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4家典型企业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各自近年来在充分应用科技推动企业绿色发展转型方面的经验做法,并发布了企业生态环境管理水平提升及治理改造技术等需求。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涛介绍了生态环境科技人才政策。天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邓小文发布了市级平台资源与科技需求。会议还发布了将于今年上半年举办的京津冀生态—产业“握手链接”大会、京津冀大学生绿创大赛及第37届科技周活动预告。
.市科学技术协会副秘书长、科学技术普及部部长侯建国在讲话中说,希望市生态环境局正在准备起草的《天津市生态环境科普工作实施方案(2023—2025年)》更加注重责任落实,更加注重科技资源科普化,发挥科普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
.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与研究生工作处处长苏丹表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打破学科壁垒,有组织的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要积极推进产学研平台建设,让科技和人才真正成为解决环境实际问题的有力武器。
.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孙丽华表示,要充分认识人才在推动科学发展中的巨大力量和作用,加快培育生态环境领域科技人才,强化领域内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创新提升治理技术水平,增强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引领和服务天津经济社会发展。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张弢表示,市委、市政府正在部署实施的“十项行动”,其中重要一项就是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把服务实体经济和产业科技创新作为主战场,充分发挥高校创新策源地和人才库作用,把培育人才、科学研究、服务高质量发展相贯通。下一步,要凝聚创新人才队伍力量,搭建产需合作创新平台,激励科技创新竞进热情,紧紧围绕服务支撑“十项行动”,抓住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关键机遇,在产业发展协同、科技创新协同、生态保护协同等方面下功夫、求突破。
.此外,在会上,河北省环境科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云凯代表京津冀三地环境科学学会作了发言,中国生态文明奖获奖代表河东区教师窦迪向全社会发出了绿色低碳行动倡议。(津云新闻记者霍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