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运行稳进提质
上半年,郑州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02.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5%,增速全市排名第3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03亿元,同比下降10.9%;第二产业增加值156.2亿元,同比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146.1亿元,同比增长6.1%。
(资料图)
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合理平稳增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1%,高于全市增速3.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1%,高于全市增速6.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高于全市增速1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8.7亿元,同比增长0.5%。
产业发展提档升级
一是双招双引持续发力。推动构建“1+5+N”战略招商工作体系,完成新签约项目签约额208.22亿元。主动对接、谋划举办了郑州城市算力网建设系列活动,京东方艺云项目签约活动,参与了豫商大会、豫粤合作交流会、2023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等省市活动,深入对接、洽谈储备了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
二是主导产业持续壮大。上半年,印发了郑州高新区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建立“1+6+10”工作专班,明确打造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高端装备、新材料等10条重点产业链,智能传感器产业链集聚相关企业4000余家,新材料产业链集聚相关企业1800多家。出台《郑州高新区振兴超硬材料产业支持政策》,并组织召开东莞、深圳招商推介会,全方位重振高新区新材料产业优势。
三是未来产业加速布局。通过组织城市算力网建设活动、2023河南计算产业生态大会、“数聚中原,算好未来”平行论坛等活动载体,以会为媒聚合力,前瞻性布局数算产业。与庆阳、哈密已经达成战略合作,协同建设郑州-庆阳-哈密城市算力网实验场,加速集聚各类算力需求和供给,助力郑州成为国家超算互联网的中心枢纽节点,进一步夯实“东数西算”算力调度中心地位。加快布局新能源产业,围绕氢能与储能利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未来产业,加快对接重点项目。
四是智改数转深入推进。深入实施企业数字赋能创新工程“六个百企”专项行动,郑州世纪精信等3家企业获批智能车间工厂,累计获批29个智能车间工厂,全市领先;紫光计算机等12家企业获批2023年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占全市的52.17%;获批河南省智能制造标杆企业1家、第一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10家。新增上云企业680家,完成年度目标任务73.27%,累计完成企业上云6747家。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汉威科技承建的智能传感器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考核验收,国机互联、新天科技2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对象完成中期核查,引入重庆忽米科技打造中部工业互联网平台。
创新引领蓄势聚能
一是创新平台持续建设。紫光计算机全球研发实验室建成启用;智能传感器MEMS中试平台、超互联算力基础设施、郑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平台加快推进;依托国家超算郑州中心获批筹建“嵩山”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省、市级研发机构后备库加速建设,已入库培育513家。
二是创新主体加快培育。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23家、占全省12%,入库高企后备企业613家,入库培育后备省、市级研发机构513家;培育河南省创新型中小企业742家、占全省10%;纳入河南省瞪羚企业库27家,同比增长42%,省级瞪羚企业累计达到46家。助推驰诚电气成功登陆北交所。
三是创新人才不断汇聚。结合“就业援助月”系列招聘活动和首届数字人才发展大会,开展人才政策宣传和青年创新创业行动,累计引进青年人才5734人;获批2022年度郑州市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262名,约占全市1/4。
四是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持续提升。共征集技术需求38项及技术成果96项,将采取“线上+线下”的模式对外发布;完成河南省重点研发专项申报,共征集项目45个;启动2023年颠覆性技术清单征集,共征集项目58个。
五是国际协同创新取得新突破。成功获批省内首家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探索“区域内注册、海内外发展”的离岸模式;全省首家海外孵化器—卓创(美国)国际人才与技术创新孵化基地投入运营。设计打造企业家大学堂,为辖区企业家“充电赋能”,上半年共组织开展线上、线下、走出去等活动11期。
精准惠企助企纾困
一是推动“万人助万企”走深走实。印发了《郑州高新区2023年“万人助万企”活动工作方案》,深入实施产业链培育、企业创新能力、产业投资、优质企业培育、营商环境优化、企业转型、要素保障等七项提升行动。上半年累计走访企业2810余家次,收集、解决企业问题1043个,问题解决率99.9%,纾解了痛点堵点,改善了政商关系,提振了企业信心,激发了经济动能。
二是出台推动一揽子政策有效落地。密集出台实施了抓开局稳经济促发展、筑基础提质效措施、“万人助万企”活动、先进制造业产业链等10余项政策措施,集中兑现各项政策奖补资金约5033.17万元,实现5项政策共计6764.5万元企业奖补资金“免申即享”。
三是落实各项惠企惠民减税政策。上半年累计减免税总额44.65亿元,同比增加5.36亿元,增幅13.64%,有力支持了制造业等重点行业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市场主体发展。适时出台了商品住房契税惠民政策。发放契税补贴2614万元,惠及1.04万户辖区居民。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
深化改革持续推进
一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打造“高小新”特色政务品牌,实现线上线下“24小时”政务服务、98项高频问题实现咨询“秒回复”;在全省率先实现参保登记等9项公共服务事项“材料免提交、信息免填报、印章免携带”,引领医保业务进入“刷脸办”新时代。
打造“书记亲商助企服务热线”,实行专人负责、专事专办、专项督查,开辟了服务企业新渠道。提升项目审批效能,坚持企业投资备案事项办理网上受理办结,平均审核时限缩减至1个工作日,上半年完成企业投资项目备案131项。
二是持续优化金融服务创新。中原中小企业成长指数服务平台入指企业7556家。依托资本力量“1+6”资本论坛举办面向北交所、面向专精特新专场活动,成功发行河南省首单国家高新区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项目。总额50亿元的汇融嘉能双碳基金、10亿元的郑州红土基金相继落地。“郑好融”2.0版本全市首个“科创金融服务港湾”正式揭牌,有效缓解科技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三是持续深化项目建设保障。成立服务及审批专班,以店小二式服务进行全程跟踪式服务,提前开展文勘、区域评估等综合性评价工作,节约报规报建工作时间。推进工业定制地项目审批改革,“工业定制地”带“施工图”出让,实现一天发齐四证,拿地即开工。继续优化“联合验收”“清单制+告知承诺制”,上半年线上验收模式共验收4个项目,线下验收模式共验收23个项目。
四是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构建郑州高新区“2+1”国资国企新布局、优化集团“1+4+N”组织架构,建立与劳动力市场基本适应、与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实现“效益增、总额增,效益减、总额减”,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城市开发建设管理深入推进
一是空间拓展迈出实质步伐。与荥阳市扩区共建实质性推进,代管起步区61.64平方公里已成立科学城办事处(筹)统一规划管理,区域城市设计和合村并城专项规划招投标工作已经启动,完成首批基础设施项目和产业项目梳理工作。
二是重点板块开发深入推进。核心板块区域中部智慧港产业园实质性开工建设,投资80亿元的天集集智·科创基地项目正式签约落地。产城更新区域3个项目开工建设,15个地块(项目)正在推进,中原制药厂项目专项规划正在公示,药厂街完成拆迁正在改造,与省投资集团加快对接土地供应事宜。
三是村改安置房建设有序推进。新增竣工交付安置房60.1万平方米,新增回迁安置群众0.69万人,新增安置房项目网签15个、网签8497套、89.41万平方米,新增申报棚户区改造项目4个,新增新开工棚改安置房4819套,新增基本建成安置房2809套。
四是全力推动“问题楼盘”化解。纳入省市问题楼盘台账项目共14个,已认定化解12个,实现康桥悦溪园、建业盛悦居等3个保交楼项目2242套25.84万平方米交付使用。
五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新龙路、农业路、化工路等外联道路建设有序推进;持续推动郑州高新区供水一张网业务整合,已供应部分南水北调水源;供热一体化改革稳步推进;大力推动管道燃气居民用户安全装置加装工作,市内五区和三个开发区中进度排名第一。
六是城市环境面貌持续优化。新增绿地面积27.4万平方米,新建游园2个,完成道路绿化8条、面积3.68万平方米;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深入落实河湖长制,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土壤质量持续稳定。
社会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一是教育体育事业加快推进。4所中小学将于今年如期投入使用,新建公办幼儿园1所、2所小学前期工作基本完成,预计10月份开工,郑州市传统项目体育特色学校共获批13所,郑州市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处。
二是医疗健康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新增政府主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河南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高新医院、石佛医养结合服务中心等各在建医院项目顺利开展;“一老一小”服务更加完善,建成并试运营社区普惠托育点2个,完成4家日间照料中心验收,开展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累计服务12300余人次。
三是就业创业广覆盖更充分。实现新增城镇就业3615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9人,均已完成全年目标;举办春风行动系列招聘、校园双选会等活动13场,服务参会企业1376家,提供就业岗位2.6万余个,达成就业意向14470人;完成各类技能培训15517人次,新增技能人才10140人。
(图片来源:郑州高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