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中国车企及供应链企业正加速“走出去”步伐。近日,宁波工程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新能源汽车智联调研实践团队”通过对宁波杭州湾地区多家新能源汽车及产业链企业的深入调研,揭示了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出海的动因、现状及面临的挑战。调研覆盖了整车制造、零部件生产等多个环节,包括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宁波)、吉利汽车极氪工厂、延锋座椅公司及汉拿万都(宁波)公司等28家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的实地走访与访谈,结合2.7万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9%),系统梳理了行业出海的现状、动因及核心难题。

期间,团队对吉利、极氪、万都、延峰等企业进行了深度访谈。调研发现,宁波杭州湾地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普遍将“出海”视为重要战略方向。以吉利极氪为例,其SEA浩瀚架构车型已布局欧洲市场,并计划进一步拓展东南亚及拉美地区,其工厂推进5G与机械化融合并计划于2030年成为欧洲电动汽车领导品牌。领克汽车则通过"订阅制"模式(550欧元/月)在欧洲吸引超20万会员,在6国开设体验店,并依托中欧同步生产线提升适配性。延锋座椅公司则采取“跟随客户”策略,跟随特斯拉整车企业前往墨西哥建厂,以服务国际主机厂需求。而汉拿万都(宁波)公司则凭借全球化供应链优势,向欧美市场出口高端制动模块。

团队分析指出,企业出海的核心动因包括:

1.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导致利润压缩,海外市场成为新增长点。

2.部分国家(如欧盟)逐步淘汰燃油车,为中国新能源汽车提供机遇。

3.海外建厂可降低关税成本,规避贸易壁垒。

调研显示,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趋于饱和、产品同质化加剧,86%的受访企业将“拓展海外市场”列为未来3年的核心战略。极氪等头部品牌在挪威等欧洲市场的成功试点表明,海外市场不仅利润率更高(部分区域溢价达30%),还能显著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政策层面,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及超50项国家级产业扶持政策进一步加速了企业出海步伐。

调研团队还发现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仍面临严峻考验:

1欧盟近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税,直接影响出口竞争力。

2.欧美市场对电池碳足迹、回收比例等要求严格,企业需调整生产流程以符合ESG标准。

3.文化差异、消费者偏好及售后体系构建均需长期投入。

针对上述问题,调研团队建议:

1.在政府层面,加强国际政策协调,推动双边认证互认,降低出海合规成本。

2.在企业层面,深耕本土化运营,如延锋公司通过海外建厂实现就近供应;同时加强技术研发,提升产品竞争力。

3.在本土化方面,实时分析用户偏好,动态调整产品功能,在目标市场布局“充电+售后”一体化网络,与当地能源企业合作提升用户黏性。

宁波市不断丰富产业业态,完善产业链条;注重创新驱动,构建起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宁波工程学院此次调研不仅揭示了杭州湾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全球化布局,也为行业应对出海挑战提供了参考。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持续突破及国际合作深化,未来“中国智造”有望在全球市场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