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群众“脸色”是一扇窗。

“我们的工作,没啥惊天动地的大事。但能帮助更多人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看到居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知道我做的一切都很有意义。”这是一位普通民警的心声,说出的是为民服务的真谛。

群众盼什么、愁什么,党员干部就干什么、帮什么。工作方法对路了,措施落实到位了,群众心里满意,脸上自然会露出笑容。反之,就应该仔细想一想,工作方式是否妥当、群众需求是否满足。多看一看群众的“脸色”,不仅能够知晓百姓的“急难愁盼”,还可以检验工作得失──哪些地方需要加强、哪些制度需要完善、哪些事项需要改进。

群众的“脸色”,离得远了看不清,接触得少了看不明。贴近群众、融入群众,多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拉家常、聊心事,才能把群众心里话“掏”出来。观察的过程,也是用脑思考问题、用心体察民情的过程。拿着本子、做做样子,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群众最反感,只会应付你。只有带着问题、带着真心,把自己摆进去,坐百姓的板凳,多看“后院角落”,才能读懂群众“脸色”背后的内容,解决问题也才会更有重点。

群众的“脸色”,也是检验工作成效的“晴雨表”“风向标”。摸清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只是第一步,解决各种问题、满足群众需要才是目的。一件事办得好不好,最终要看群众是否“笑逐颜开”。这个“看”的过程,正是我们及时检验工作成效、不断调整工作方法的过程。群众竖起大拇指,表明事情办到了心坎上,意味着已有的策略方法是正确有效的,可以继续推进。群众摇头叹气、沉默不语,往往暗示现有的做法或者机制没有击中问题靶心,仍需完善或换个方式。每当这个时候,多和百姓沟通交流,能够更好地认清当前工作的缺点和不足,改进提升也会更有准头。

无论吐槽还是点赞,都是群众的心声。对群众的“急难愁盼”感同身受,把群众的“脸色”看在眼里,把群众的“吐槽”记在心上,就会在办好一件件实事中赢得群众信任与支持。(津云新闻编辑付勇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