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云南丽江古城黑龙潭公园,梅花绽放。新华社发


(资料图)

.云南腾冲市马站乡响水沟山谷里,叶片上凝结了晶莹的冰。新华社发

.在重庆市南川区北坡景区拍摄的“雪鸭”。新华社发

.河南省焦作市温县,月季花果实与白雪相映成趣。新华社发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居民家中长寿花开放。新华社发

.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年关将近,大寒已至。在二十四节气的终章,寒潮裹挟着岁末的晷时,也标志着品物的轮回复始。

.大寒即为极致的严寒。据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载,“十二月中,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二十四节气解》则言:“大者,乃凛冽之极限。”大寒节气,频繁南下的寒潮,带走了空气中的余温与水汽;此时寒风朔朔、积雪不化,天地间雪虐风饕,唯留极致的凛冽。晨起时分,映入眼帘的是“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放眼远眺,举目皆为一片“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大雪未消,小酌之间吟叹“大寒岂可无杯酒,欲致多多恨未能”。在一片清寒间围炉静坐,却是难得的静谧温情。

.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即进入大寒时节,母鸡感受到寒冷中的春意,开始准备抱卵育雏;二候征鸟厉疾,指鹰隼猛禽杀气盛极,变得迅猛凶戾、更善猎击,为御寒加紧觅食;三候水泽腹坚,意为湖水冰冻到了极致,连河心也变得坚固,也成就了冰面嬉戏的欢乐。物候转化中,蕴藏着循环往复的自然哲理。正所谓“大寒到顶点,日后天渐暖”。千里冰封之下,众生在蛰伏中积蓄能量,只待寒极必暖、冰雪消融,在春天绽放最昂扬的生机,让人不得不叹,四时流转间皆是万缕哲思。世间甲子须臾事,须知一时颠簸起伏不足惧哉,否极泰来、枯木逢春才是不易之理。世事无常中,唯有处逆境而不冤抑、于顺境亦不沦溺,才能在人生沉浮中安之若素,涵养一份明月入怀的旷达心境。

.农谚有云,“大寒一夜星,谷米贵如金”。大寒是气温变化的极点,冷暖规律也影响着农事生产。在北方地区,广袤的田野已被冰雪覆盖,并无太多农活。人们在农闲时刻进行“歇冬”,一方面顺应天时、休养生息,另一方面也应注意牲畜的防寒防冻与土地的积肥堆肥,为开春耕作做足准备。而在南方,土地尚未冻结,依旧需要加强对作物的田间管理。此时正值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段,适时浇灌对作物的生长大有好处,因此,做好防寒防冻、兴修水利、追施冬肥工作尤为重要。此外,大寒的气候还映照着人们对来年丰收的向往。“大寒见三白,农人衣食足”“大寒天若雨,正二三月雨水多”“大寒猪屯湿,三月谷芽烂”等俗语,凝结着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汗水与智慧的结晶;对风调雨顺的期许,更折射着绵延千年的农耕文明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

.正所谓“大寒迎年”——大寒守着岁末,年节又在立春前后,两者往往相互重合。每逢此时,空气中愈发弥漫着辞旧迎新的浓厚“年味”,多彩的民俗也增添了欢乐的氛围。人们纷纷“沐浴”“除尘”“糊窗”“趁墟”,在清理旧物、打扫卫生、装点住所、置办年货的忙碌中,将烦恼忧愁一扫而空、迎来焕然一新的生活面貌。大寒当天,还有丰富的食俗。不少地方都有“食糯”的习惯,通过食用八宝饭等糯米制食物,达到益气健脾、驱寒保暖的良效。北京民间在大寒则吃年糕,也称“消寒糕”,以“年年高”的谐音博得步步高升的好彩头。在南方,人们有“尾牙祭”的习俗,本是为了感激土地公护佑作物收成与事业生意,现在也演变为年末宴请亲友、犒赏员工的聚会美餐。岁终大祭,开怀宴饮,一年的辛劳在寒冷气温与红火民俗的反差交叠中画上句点;万家灯火处,又寄托安放着多少渴望休憩和团圆的心。

.小寒大寒,无风自寒。三九四九天,正是“冷成一团”的时候;年末做好进补与养生,正当其时。大寒的养生,重点在一个“藏”字,要安心养性、凝神敛气,注重气血的和顺与心境舒畅,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顺应冬季闭藏的特性。日常起居还要注重劳逸结合,亦可早睡晚起、保障充足睡眠;还要格外注意御寒保暖,及时添加衣物,避免寒症侵袭、诱发其他疾病。在饮食方面,在“冬藏”与“春生”交替之际,冬日的进补也应当遵循养阴温阳的原则,顺应季节变化、注重顾护脾胃。大寒有吃“三冬”之说,即食用冬瓜、冬枣、冬甘蔗,达到清热润燥、补肺益胃的效果;亦可多食桂圆、红枣等物,有暖心护肝的作用,为阳气生发做好准备;红薯、山药、土豆等根茎类蔬菜,则可以补充身体所需热量与维生素,让身体做好冬天最后的滋养,迎接春天的到来。

.大寒已至,冰雪未消。人们在苍茫天地中寻觅一份心安,在遥遥归途中守望世间温暖。伫立于风冷云寒之际,让我们共同静待即将绽放的春意一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