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来自全球多国的留学生坐在一起学习。

.丰富的课外活动,留学生需要积极融入并参与。

.  天津北方网讯:“如果孩子有出国留学的愿望,家长会尽力支持。”


【资料图】

.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不少家庭都具有让孩子出国留学的意愿。在一些家长看来,孩子的留学经历有利于其拓展视野、丰富阅历,若是能在国际知名高校学习,会大有收获,在未来求职就业中也会多些优势。与之相呼应的是,今年一些海外高校出台扩大招生、降低入学门槛等政策,以此扩大留学生规模,之前受全球新冠疫情影响的留学需求,或将在未来一年到两年间得以释放。

.  出国留学不再高不可攀,但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做好各种准备了吗?

.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家庭现阶段大多关注留学前的种种难题,对于走出国门将要开启的海外学习生活准备并不充足。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有的中国留学生抵达海外生活已半年有余,但依旧没有办法与当地的学生融合,还有的留学生因为种种压力而导致中途退学……

.  独立生存 准备好了吗?

.  允铭是滨海新区一所国际中学的高三学生,按照学校和家长为他设计的学业规划,今年年底前他将前往澳大利亚留学。在父母的规划中,允铭这些年的学习方向就是为了出国留学,可即将起航之时,父母最为担心的则是他能否在异国他乡独立生存。

.  从家长给记者展示的材料中能够看出,这些年为了出国留学这件事,一家人从未停歇过,不断刷新的雅思考试成绩、递交的一份份中英文材料、申请学校发来的信息等,都证明着这一家人的努力。

.  允铭妈妈告诉记者,身边人曾劝过她,与其花这么多钱送孩子出国读书,不如直接把这笔钱留给他用于创业。这个问题在她看来却有另一番解读:“不能把教育片面地看做商业投资,留学的这段经历对一个人学识和阅历的提升是难以用金钱量化的。因此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希望他走出去见一见世面。”

.  允铭妈妈说:“从留学顾问那里听到的都是未来前景如何美好,所有的准备也截至送出‘家门’那一刻,毕竟后面的事也就不归人家管了;但从家长的角度看,真正的担忧则是从走出国门的那一刻正式开始。”

.  几天前,允铭和父母深入地交谈过一次,在这次交谈中,父亲给跃跃欲试的儿子泼了“一盆冷水”。

.  在允铭看来,他即将前往的城市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由于自己英语成绩不错,安身立命的首要技能是掌握了,他认为自己可以孤身一人“仗剑走天涯”。听到这里,允铭的父亲表示出忧虑,原来儿子一直以“游客”的心态去看待未来的学业和生活,对学业的压力、生活的困难考虑得并不周全。“文化的差异、陌生的环境都会给你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多挑战,你真的做好准备了吗?”允铭父亲问道,“你现在在学校,遇到困难一个电话就可以把家长喊过去处理。可真到了国外,你的这通电话打给谁呢?”

.  显然,这些问题允铭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在父亲的连环追问下,他倔强地说出几个字:“我独立处理。”这几个字的确是父母想要的,同时也是父母目前担忧的答案。

.  一面是希望孩子出国留学,另一面又担心他在国外无法独立生存,这恐怕是很多留学生家庭面临的两难。

.  正在英国利物浦大学读书的晓雅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允铭父母担心的诸多问题她眼下都正在经历着。晓雅是天津女孩,目前就读于西交利物浦大学——一所由中国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联手创立的中外合作大学。依照学制要求,晓雅本科阶段在国内读两年,然后在英国读两年。2022年9月,大三学年开学之际,她到了英国。

.  比起允铭即将开启的留学经历,晓雅少了一些孤独感和陌生感,身边依旧是之前在国内读书的同学,相互之间能够多些照应,但遇到困难同样有些不知所措。

.  一位中国留学生深夜突发肠胃炎,宿舍里的几个小姐妹顿时就慌了。“想过困难,但没想到困难来得这么快。看着她在床上这么痛苦,我们不知所措了。”晓雅在电话里和记者讲述。虽然到利物浦几个月,但的确没想过打听医院的位置,可到了医院才发现这里的就诊效率与国内是不一样的。“慢吞吞地看了病,慢吞吞地吃了药,整个医院里好像只有我们几个人在着急。”晓雅说。而这段经历没有和家人讲,无论是生病的学生还是陪伴的同学,都默契地和父母屏蔽掉这类消息,理由则是不想让国内的父母担心。

.  融入?并非想得那么容易

.  “虽然到这边生活半年多了,但还是没有融入当地学生中间,依旧感觉同学之间是有距离的。”晓雅说。

.  在晓雅看来,这种距离源于文化的差异,“比如在有些团队合作的项目中,就能看得出来。”她说。在一个实践项目中,来自亚洲的、欧美的同学组成了一个团队,晓雅感到,亚洲学生比较含蓄内敛,默默地做一些细致的幕后准备,而欧美的同学则不然,他们乐于大张旗鼓地表达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为了一个目标能走在一起,但项目结束后,依然又回到各自的朋友圈。

.  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饮食上。在利物浦大学的餐厅里,晓雅能够见到世界各地的餐饮,但总体而言,哪一样做得都不算正宗。而到街边的中餐馆吃饭,昂贵的价格是留学生无法承受的。多方权衡之下,几位同宿舍的中国同学开始自己起火做饭,这样既可以吃到中餐,又能节省开支。但接下来的问题又来了,这些很少进厨房的女孩子哪会做饭呢?

.  “我们想吃什么就看一些平台的介绍,照猫画虎呗。”晓雅说,“即使做得不好吃,至少比每天吃面包、薯条要痛快。”

.  今年春节,是她们第一次在海外过年,体会到了什么才叫“每逢佳节倍思亲”。姐妹几个尝试着包饺子,但尝试了几次都不成功,最后干脆换成了速冻饺子,赶在北京时间新春到来之际,拨打电话给父母拜年,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  留学半年来,晓雅发现,平时除了在课堂说英语,课余时间几乎都是中文交流;手机里依旧是那些爱不释手的国产软件;逛得最多的还是华人超市。

.  晓雅提醒说:“对于我们来说,圈子不同便没必要强融入;但如果想在海外单打独斗,你不融入人家的圈子也就意味着自己形单影只。长此以往,很容易产生不良情绪。”

.  比起晓雅的经历,王珺在日本的留学经历似乎就没那么幸运了。从2016年7月到达日本,到2022年3月申请退学,近6年时间里,她似乎读了个“寂寞”,回到天津之后,越想越觉得委屈。

.  2016年从国内大学毕业的王珺来到日本东京,先期就读于一所语言学校。对于学习日语这件事,她在大学期间就在辅修,到了日本之后,她阅读了大量论文,刻苦学习语法,日语水平有了明显增长。

.  帮助王珺学习的桥本老师,一直看好这位学生,对于她提交的作业总是细心地批改、指导。2018年4月,王珺顺利考取了早稻田大学人间科学学院旅修生。原本以为自己从此能够融入当地的学习环境,但现实却给了她无情的一击。

.  对于王珺的成绩,桥本老师十分欣慰,但学校里的另一股力量却愤愤不平。在他们看来,外国留学生不可能取得这样傲人的成绩,这背后一定有问题。“在语言学校的毕业典礼上,同学们表演了一出话剧,剧情就是一只狗救了一只海龟的故事,桥本老师感到了莫大的羞辱。”王珺讲述说。

.  王珺看到老师失魂落魄的样子,她不知道该如何安慰老师。桥本老师当时说,自己遭遇了看不见的脑震荡。而那段时间,王珺连日文都不想看,心情陷入了焦虑状态。

.  退学 面对争执的无奈之举

.  2020年4月,王珺进入早稻田大学修士阶段学习,对于自己顺利取得毕业证书充满信心。此时正值新冠疫情全球爆发,王珺大多数时间留在国内上网课。虽然人不在日本,但功课始终没有落下,一份份源于中国天津的学术报告、论文及时提交。

.  而就在2022年3月,王珺即将毕业之前,她却向学校提交了退学申请,这还要源于导师在她论文开题报告上那两枚巨大的“×”,这种不尊重留学生的举动,让王珺感到受辱,难以接受。

.  事情的起因是师生间观念的差异,“我研究的领域面向儿童教育,相对比较新,研究成果并不多见。”王珺说,“因此,我想借此机会写一份有价值的论文。”对于研究方法,导师提出的“实验计划法”是有违学术伦理的,不宜采用,而且日本广岛大学的学者已经发表论文摒弃了这样的研究方法。因此她希望采取更加人性化的研究方法,以此调研的结果用于自己的毕业论文。为此,她写了3页开题报告提交给导师,在邮件中带着谦逊的敬称。

.  几天之后,王珺收到了导师的批复,对于她的论文设想,对方用两个红色的“×”全盘否定,而没有给出明确的否定理由。而此时距离她毕业时间越来越近,重新准备势必会延迟毕业。“我并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歇斯底里地发泄情绪。即使我的开题报告并不完美,他也不至于全盘否定啊!”王珺对此很是气愤。

.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自己?”这是王珺自退学后一直思考的问题,是自己的性格有问题,还是遇到的导师自带偏见?至今她依然想不通。

.  “慎重!一定要慎重!”聊过自己的经历,再看留学这件事,王珺发自肺腑地说,“走出国门、完全置身于一个新环境,有些困难是你曾经想到过的,而有些困难则是你从来没想到的。”

.  其实想想,留学这件事本身就是给孩子一个离开父母约束、独立生存的机会。当你置身在异域的语言与生活环境中,与异域的人群交往,尝试着异域的饮食,认识着异域的文化,并且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独立生存,在这个过程中要学有所成、要交到朋友,这件事并非易事。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受到差别化的对待,也可能无法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圈,可能一些纷扰会让你难以承受。而这时独在异国他乡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你该怎么办?

.  在走出国门前,多想想遇到的困难,多想想解决方法,这恐怕比申请留学这件事更重要!(本文涉及人物均为化名)(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