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北方网讯:车间里的弧光焊花如同绚烂的烟花,在中建钢构天津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不断绽放。在整洁明亮的车间内,在一个个电焊机器人与电焊弧光中,有一位专注于眼前焊缝的年轻人,他就是中建钢构天津公司职工创新工作室焊接工艺研究组组长李朋朋。
. 18年冬雪夏阳,李朋朋和焊枪为伴,在一个个国内外大型项目中留下自己的弧光印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点,创新改造焊接工艺。2018年,他获得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近日,李朋朋获得202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资料图】
. 与弧光焊花做伴18载
. 28日上午,记者来到中建钢构天津公司。车间二楼的办公室,是李朋朋的焊接工艺工作室。如今,李朋朋已经成为焊接工艺研究组组长、焊接培训中心的负责人,成为一名焊工培训老师。
. 34岁的李朋朋身材中等,灰色工作服已经洗得有些发白,常年的焊接工作,导致他有些驼背。“最近正在准备全国比赛。你看车间里的那些机器人,我们比的就是机器人焊接技术。”李朋朋和他带领的天津队,即将参加全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机器人焊接技术比赛。
. 车间里,李朋朋摸着先进的焊接机器人,若有所思。他刚刚学习焊接时,也只是为了掌握一个养家糊口的技能,能找到一份工作。那是2005年,初中毕业后,李朋朋就离开河南洛阳偃师市老家,学习焊接技术,从一名焊工学徒开始。当拿起焊枪的那一刻,李朋朋就再也没离开过电焊工这个岗位。“当时刚出来工作,一起和我入厂的8个同事,最后都改行了。”李朋朋回忆起当年时说。
. 是的,刺眼的弧光焊花、高温的工作环境、稍不注意就会被烫伤……这样的工作,如今又有多少年轻人喜欢呢?但是李朋朋却在弧光和汗水中,坚持磨砺着自己的焊接技术。“刚开始干那会儿,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要焊好每一道焊缝,用焊缝养活自己的同时,用焊缝承托起一座座高楼大厦。”李朋朋说。
. “完美主义”工匠精神
. 李朋朋工作室外的展台上,摆放着几个用钢铁焊接的模型。记者看到,模型上的焊缝排列整齐有序、鱼鳞一样均匀,散发着金属光泽,特别漂亮。这一道道美丽的焊缝背后,是李朋朋的汗水与付出。
. 刚工作时,厂里每年标配两套工作服,但李朋朋却能磨破5套。工作服不够穿了,他就自掏腰包去外面买。“我业余生活也没什么其他爱好,焊接就是我最大的爱好了。”李朋朋说,他追求完美,对自己的焊接出品要求很高。
. 对很多焊接工人来说,焊接完毕就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局部焊缝不合格,会有专门的返修工人对不合格的焊缝进行返修。但是,李朋朋却坚持自己返修,发现问题记笔记、网上查资料。“返修时,不仅能总结自己在焊接中的问题和经验,也能倒推出很多问题产生的原因。”他说,“我就是这么个性格,要么不做,做就做好。”
. 凭着过硬的技术和“完美主义”精神,十余年来,李朋朋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虹桥机场、京沪高铁、天津117大厦、北京“中国尊”中信大厦、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阿联酋迪拜地铁、科威特中央银行等中外大项目的钢结构件上留下了自己的弧光印记。同时,李朋朋也在全国各项焊接技术大赛中屡屡夺魁。
. 技术体能双重考验
. 对于电焊工来说,除了电焊技术工艺本身的技术难点外,身体体能与意志品质的考验往往更大。在为科威特民生银行的一个主体钢结构进行焊接工作时,李朋朋就在狭窄高温的管道中,克服各种困难完美完成了焊接工作。
. 那是一个锥形管道钢结构件,李朋朋和一位同事需要从管道口爬进管道内轮流进行焊接。在狭窄密闭的空间里焊接,环境温度很高,李朋朋在口罩上浇水来降低吸入空气的温度。由于管道越往里爬越窄,到最末端时,李朋朋手握焊枪根本就够不到焊接位置。“焊枪距离焊接位置足有一米,够不到。”李朋朋说。他就用一根差不多长的竹竿绑在焊枪上,双手握住竹竿,伸直双臂,将焊枪送到焊接位置进行焊接。“我们两个人,干了一天一夜,终于完美完成了任务。”李朋朋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笑着说。
. 创新研发业高为师
. 采访前一天晚上,李朋朋刚从北京参加完表彰大会回到天津。对于刚刚获得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李朋朋没有过多地兴奋,回到车间又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准备着不久之后的全国机器人焊接比赛。
. 在李朋朋心中,他太喜欢在车间里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根构件了。十余年的积累,他早已不再是当初的焊接学徒,而是一个有着众多实战经验的“老兵”。他愿意把他多年总结的经验传授出去,不断创新焊接工艺。近年来,在李朋朋和团队共同的努力下,先后完成BOX主焊缝填充手工填充改半自动埋弧填充工艺改善、H型CP/PP焊缝焊接改进、埋弧焊空载能耗改善等多项技术创新,在提高焊接效率、降低焊接成本、改善焊接环境等方面效果明显。李朋朋和小组成员还一道完成了“H”型钢主焊缝厚板“X”型坡口埋弧焊免清根的创新工艺,该焊接工艺在2017年被评为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全厂推广,现已成功应用于北京新机场、哈翔电厂、沈阳宝能等国内外重要项目并取得了重大工艺效果。
. 采访最后,谈起这些焊接工艺和工艺创新改善时,李朋朋的眼中闪烁着自信与热爱。“‘五一’假期我们不休息,后面还有比赛,还要集训,学习机器人焊接,我要走的路还远。”说完,李朋朋转身走进车间,来到他的同事和徒弟身边。这个背影,与那年他18岁时,初握焊枪的青涩身影重叠,走得再远,他都始终记得自己是为何出发!(津云新闻编辑王舒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