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方山县北武当镇成世番沟内。 肖继旺 摄
42天,462户养牛户用活体牛抵押贷款突破1亿元,户均22.2万元!“用活体牛做抵押就可以在银行贷款了”,日前,方山县的养牛户们遇上了一件新鲜事。
(资料图片)
盛夏时节,方山县北武当镇成世番沟内苍翠欲滴、绿色遍野。伴着一阵阵“哞哞”声,一个个白色、黄色、黑色的“小点”慢慢地由远而近、由小变大,一头、两头、三头……牧牛人杨俊生从牛群中穿梭过来说道:“这些牛以母牛为主,总共有58头。”
“58头?前不久不是才40头吗?怎么几天工夫就多了18头?”
“6月初,我用24头基础母牛做抵押,向农商行贷了30万元后又买了20头。”老杨笑着说。
“你可千万别小瞧这些牛。按一头牛犊8000元、一头基础母牛1.5万元计算,保守估计,这些牛价值80多万元哩!”同行的一位养牛行家说。
用活牛做抵押,这可是个稀奇事。“和房产等抵押物不同,活体牛抵押贷款是以牛作为抵押物向养殖户发放贷款。”方山县农商银行副行长韩建华说,这种新的贷款模式在缓解抵押物不足、盘活活体牲畜资产、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依托境内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盛的水草资源,再加上7条天然大沟、30余条小支沟,方山县的养牛产业做得风生水起,全县90个行政村中有65个为养牛重点村,养牛户达到2680户。
但由于缺少抵押物,养牛户们过去很难获得信贷资金支持,其扩大养殖、提高生活质量只能靠卖牛。“单靠卖牛,养殖规模很难扩大,收入增长得也比较慢。”老杨说。
2022年初,方山尝试将原先“不算数”的活牛变成可抵押的动产,积极探索破解养殖产业资金瓶颈的新路。数据显示,5月18日,方山县农商行依托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顺利向马坊镇养殖户苏保民发放了第一笔30万元“活体牛抵押贷”。截至6月29日,短短42天时间,全县活体牛抵押贷就突破了1亿元,为养牛户带来了真真切切的实惠,实现了“养牛不差钱”。
“1亿元可扩群9000头,按照正常繁殖每年又可以增加9000头,如果9000头可以下崽的话,每头牛增加10000元的收入,每年就是9000万元的收入,这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用不可小觑。”方山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崔志刚算了这样一笔账。
韩建华介绍说,在具体推广过程中,银行首先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通过方山县肉牛产业发展中心获取符合贷款要求的养殖户的信息。确定养殖户后,根据牛的年龄进行价格评估,结合50%的抵押率,最终确定授信额度,达到精准投放。同时,采取保险参与降低风险,将牛作为抵押担保物,为其购买保险,由保险公司提供风险保障,降低了活体牛疫病风险损失,为养殖户活体抵押贷款分险增信。凡是被抵押贷款的牛都会配打耳标,登记牛的品种、年龄、防疫情况等,“通过唯一的耳标作为标识,确保抵押物可控,规避活体牛重复抵押风险。贷款发放后,工作人员还会定期回访,保证贷款用在适当的地方。”
产业缺资金,牛儿来“帮忙”。通过活牛抵押贷受益的杨俊生掰着手指头乐呵呵地算起了细账,“这次贷款是三年期,正常情况下不包括卖出去的公牛三年下来应该有300头左右。到明年第一批生下的牛犊估计30头左右,第二批生下的牛犊也差不多有18头,按其中一半为公牛计算,卖掉后保守估计可以挣到24万元左右。”贷款帮老杨扩大了养殖规模,随着牛数量的增加,他的收入也水涨船高。
方山县副县长任海涛表示,“活体牛抵押贷”采用“政府+保险+银行+农户”的“四位一体”模式,是方山农商行蹚出的一条转型发展新路,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益尝试,它实现了养殖户敢贷、保险公司能保、银行愿意放贷的闭环发展目标。
“此举不仅壮大了方山县的主导产业,还推动了市场主体倍增,为全县产业富民、产业兴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任海涛说。(记者 李刚 靳艳芳 通讯员 肖继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