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土地资源紧缺和利用效率不足的矛盾问题?潍坊高新区做好盘活土地资源“大文章”,蹚出了一条“腾笼换鸟助力新旧动能转换”的新路径。

“转”功能定位 “换”产业布局

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完善水、电、暖、网等基础设施,配备会议室、展览厅、工会活动室、职工公寓,建设专业孵化团队,引进专业服务机构,为创业者提供集办公、研发、生产、生活等全方位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创业场所……11月7日,走进华田智能装备孵化器,原来的村办孵化器已俨然成为高新区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强力引擎。

2015年11月,高新区管委对区内创新创业环境、产业布局进行规划调整,通过政策支持引导,与华田集团合力打造了华田智能装备孵化器,盘活了4.8万平方米的闲置厂房。经过七年的发展,“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模式逐步成熟,未来机器人、琅卡博、蓝科、晶合数字、凯瑞电气、联创、重鼎托邦、龙升精密等不同科技型企业集聚,且迅猛发展,华田智能装备孵化器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资料图】

但在此之前,华田工业园以传统产业为主,园区陷入了“有厂房租不出去、有资源利用不起来”的困境,所幸高新区管委及时为其提供了转换思路,打通传统工业园区发展“任督二脉”。

针对传统工业园区的存量厂房,无意出让土地的,高新区管委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通过政策支持打造面向新兴产业的开放性专业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平台,进而实现由一个工业项目向多个创新项目裂变式发展的格局。

“以前华田工业园的定位就是做一个电子加服装的工业园,2015年以前厂房基本都是闲置的,当时管委在人力物力方面都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多次召开现场会,派专人指导,帮助我们确定了转变角色的发展思路,定位搞清楚了,厂房随之就盘活了。”山东华田实业集团董事长谷高说。

截至目前,华田智能装备孵化器累计服务企业100余家,现有在孵企业40余家,先后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家、山东省瞪羚企业3家、国家“小巨人”企业2家、新三板上市企业2家、区域股权市场挂牌企业4家。企业拥有省、市级研发平台20家,院士工作站2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700余项,泰山产业领军人才3人,部分产品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企业销售收入、利润、上缴税金等主要指标年均增长超过10%。截止2021年底,企业共完成销售收入14亿元,实现利润1.8亿元,上缴税金8633万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带动就业800余人。实现了孵化促创业、创业带就业、就业促发展,成为高新区乃至全市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板块之一。

无独有偶。北洋电子信息专业孵化器也是通过盘活新北洋公司搬迁留置的2万平方米的厂房打造而成的,经过三年时间发展已晋升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集聚了100多家孵化企业及创新项目。

通过盘活存量厂房资源,高新区打造了25万平方米的孵化载体,全区孵化面积突破100万平方米,创新孵化体系进一步完善。

“腾”低效用地 “装”优质项目

华菱电子是全球唯一一家同时能生产厚膜、薄膜热敏打印头的企业,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三。如今崭新的华菱工业园,是从一家废品处理企业手中盘活出来的。这片曾经的低效用地,现在已经成为威海市单位产能最高的厂区之一。

针对有新项目看中并亟需盘活落地的土地资源,高新区积极发挥政府协调作用,把效益较低、实力较弱的低效用地和老旧项目“腾”出来,“装”进质量效益好、产业层次高的新项目,让“沉睡”土地重焕生机。

彼时,华菱电子因公司扩大再生产,需要扩建厂房,高新区管委主动靠上服务,多部门联合成立工作专班,合力推进,帮助华菱电子收购闲置厂房。

后经过改造扩建,华菱电子厂房由原来的4000平米扩展到2.5万平方米,大大解决了企业燃眉之急,当年即实现营业收入突破2.6亿元,年产图像传感器超400万台,今年预计收入6亿元,实现税收5000万元。

“多亏了高新区的支持,新产业园面积比原来扩大了一倍多,是我们五年内冲击全球第一的关键一步,现在,我们的亩均税收已经达到全市平均水平的20倍以上。”山东华菱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片桐让对高新区的支持表示由衷感谢。

“我们内部有一张地图,高新区包括低效、闲置土地在内的所有的土地现状,全部都在图上标注出来,我们随时准备为新项目、好项目‘腾’出发展空间。”高新区项目推进办主任邢超介绍道。

近年来,高新区累计高效盘活土地资源30处、厂房160多万平方米,相当于新增3200亩土地指标,引入项目30多个,全部达产年可实现新增销售收入150多亿元,利税18亿元。

(图片来源:潍坊高新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