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淮北更要按照二十大报告要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10月20日,党的二十大代表、淮北市委书记覃卫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淮北正积极谋划实施一批光伏、储能、源网荷储、多能互补能源项目,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抓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建设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国家重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为全国全省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淮北力量。

安徽省淮北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是全国重要的资源型城市,也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北累计生产原煤4.57亿吨、发电1753亿千瓦时,其中外送电量近三分之二,有效服务“皖电东送”大局,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淮北被列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应对新形势、新要求,努力做好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文章。

▲淮北晨曦。

据覃卫国介绍,淮北正全力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累计关闭矿井9对,压减煤炭产量2284万吨。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推动平山电厂一期、大唐虎山电厂、国安电力、临涣中利等7个传统火电厂改造升级,建成运营平山电厂二期135万千瓦机组国家示范工程,发电煤耗251克标准煤/千瓦时,成为全球燃煤发电绿色标杆。盘活现有煤炭资源,推动煤炭从工业燃料向基础化工原料、高端工业材料转变,形成“煤-焦-化-电-材”循环经济模式。其中,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获评“中国化工园区潜力10强”,产值年均增长12.8%,2021年产值260亿元,今年可达310亿元。

可再生能源方面,淮北加快建设风光储一体化项目,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截至2021年,全市已建成新能源装机规模占全市发电总装机规模的比重达12%。坚持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综合治理采煤沉陷区,探索形成“深改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藕莲;稳建厂、沉修路,半稳半沉栽上树”的综合治理模式,41.6万亩采煤沉陷区已完成治理21.21万亩,治理率全国领先,成功由昔日煤灰蔽日、沉陷遍地的“矿山城市”蜕变为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的“公园城市”,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转型之路。

▲塌陷区治理后的绿金湖。

此外,淮北煤化工产业较为成熟,工业副产制氢和煤制氢项目资源丰富,正大力发展氢能产业,积极发展氢提纯技术,鼓励发展碳捕捉与封存技术有机结合的清洁煤制氢项目,探索开展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和制氢-加氢一体化示范项目。

2021年10月,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支持淮北建设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国家重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我们将围绕‘一城市一基地’定位,坚持先立后破,实施能源供给增效、能源消费提质、能源技术革新、能源体制创新‘四大行动’,逐步转变能源供给结构和消费模式,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进一步发挥能源安全保供‘主力军’作用。”覃卫国介绍,一方面,保持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确保稳定供应。有序推进区域煤炭资源整合,新建黄集、卧龙湖西等大型煤矿,核增五沟、袁店二井等优质煤矿产能,到2025年全市原煤生产量达3795万吨。充分释放平山二期产能,加快推进国安二期等新型煤电机组建设,到2025年电力总装机达959.13万千瓦。另一方面,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着力发展风电、光伏、煤层气、生物质、氢能等,加快建设投资150亿元的皖能新能源基地项目、投资100亿元的华润新能源基地项目,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占比达30.3%。

此外,淮北正重点打造以锂电池产业链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在覃卫国看来,淮北发展锂电池产业具有独特优势。一方面,淮北已形成较为完善的锂电池产业链,拥有以电芯制造和PACK封装为主,涵盖锂电池材料、隔膜、终端应用产品的锂电池(组)产业集群,产业配套完善,规模化优势逐步显现。另一方面,淮北区位优势明显,劳动力资源丰富,园区基础设施完备,可有效承接沿海先进地区产业转移,让新能源企业轻资产入驻、迅速投产达效。

覃卫国指出,淮北将全力做大做强新能源、锂电产业,构建从上游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到电芯及PACK封装,再到终端应用及电池回收利用的绿色循环完整产业链,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能源(锂电)全产业链生产基地,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链产值预计可达200亿元。

中国能源报记者吴莉卢奇秀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