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日前,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病房,来自安徽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邹恒东顺利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捐献,为在江苏省治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点亮了一道“生命之光”。邹恒东是我省大学生中第6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合肥市第10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邹恒东的本科、硕士研究生都就读于安徽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是一名优秀的学生党员。2016年10月,刚刚读大一的他和学校“农民之子协会”爱心社的同学们约着一起,在校内流动献血车上第一次参加了无偿献血。邹恒东说:“因为此前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自身并不会有损伤,还有机会可以挽救白血病患者生命,便主动跟血液采集人员提出留下血样,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在安徽大学求学期间,他累计无偿捐献了7次血液,总量达到2600毫升。

除此之外,他还坚持组织和参加各项志愿服务活动。本科期间,他先后两次组织大学生支教团,利用暑假时间到阜阳市颍州区程集镇三坡福彩小学和颍上县马桥小学为留守儿童支教。至今,他都跟当时指导过的学生保持通信,鼓励他们好好学习,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读研期间,因疫情隔离在家的他积极报名参加家乡抗疫志愿者,两个月时间,他协助基层工作人员认真做好疫情防控知识宣传、流动人员摸排、涉疫信息登记和报送等工作,在身体力行中生动阐释了“爱在安大”的精神。

“2022年3月,当我看到安徽大学一位教师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新闻时,很受感动。心里就在想,不知道我有没有机会为患者带来一次“生命之光”。没想到去年底,我就接到了合肥市红十字会的电话,询问是否可以捐献造血干细胞,我当时毫不犹豫地同意了。”邹恒东回忆道。

2023年1月6日,在湖南省长沙市实习的邹恒东异地完成了造血干细胞高分辨采样,配型结果显示与患者高度吻合。因为预计的捐献时间正好与毕业论文提交答辩的时间重合。邹恒东慎重考虑后,毅然辞去了实习工作,返校提前准备自己的毕业论文。包括后面的整个春节,邹恒东除了完成捐献前必要的体能锻炼,其他时间基本都是窝在自己的房间里赶写毕业论文。3月,邹恒东顺利通过了捐献前的各项体检,也高质量地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撰写和论文答辩前期准备工作。之后,他坚持每天规律饮食,增强锻炼,因为他知道如果不能顺利捐献的话,会让患者的希望破灭。

经过了周密的准备,5月5日,邹恒东在合肥市红十字会的安排下入住医院,开始最后的准备工作。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告诉邹恒东:“为非血缘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种大爱的志愿行为,我们倡导深思熟虑、义无反顾,希望每位捐献者都能顺利完成捐献,挽救患者生命。”入院后,因为动员剂的药物反应,邹恒东有些腰疼、腿疼,再加上紧张,晚上还会睡不着觉。但他每每想到远方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正在焦急地等待着这份“生命的种子”,他便坚持了下来。“只要我身体指标合格,我肯定不会放弃!”邹恒东坚定地说。

5月10日,历经约四个小时,邹恒东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采集时,安徽大学副校长王守国、合肥市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刘波等一行专门来到采集室看望慰问。

捐献结束后,邹恒东说,“虽然整个过程有一些身体上的不适,但我内心却非常充实和幸福。非常幸运可以为远方的患者点亮一道‘生命之光’,希望他能坚强、健康、快乐地活下去。也希望‘爱在安大’的精神能在我们这一代安大人的坚守下传承下去、传播更广......”

□本报记者程榕娟,通讯员程升、蔡丽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