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历史的人,往往有个误会:但凡是亡国之君,都是荒淫昏庸的;只要励精图治,就一定能让走向深渊的国家悬崖勒马,甚至重回巅峰。

唉,靠一个人的力量就想改变历史走向,你是天真呢,还是太天真?


(资料图片)

隆武政权,是明朝灭亡后建立的众多南明小朝廷中的一个。因为其建立者朱聿键的确是励精图治,所以隆武的失败常常叫后人扼腕叹息。但如果排除了感情因素,理智地看待这段历史,你就会发现,朱聿键再励精图治,也不可能恢复大明王朝了。

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的那棵歪脖子树上了断生命,标志着大明王朝的结束。但是,对于征服者李自成而言,这可说是一场较大规范的“斩首行动”:大明的疆域,大部分还在明朝文武官员手里。李自成只占领了北方一部分,还是很不稳固的占领。

于是,广大的南方地区,就有各路反顺(李自成建立的政权,国号是“大顺”)势力,发动了大大小小的反抗运动。

“名不正则言不顺”,为了让反抗运动师出有名,各路“诸侯”少不得要找个明宗室王爷,作为名义上的首领和召集人。

为什么是“名义上的”?因为明朝从第三任皇帝朱棣开始,就严格限制宗室王爷们的实权。他们可以坐享富贵,但严禁干涉地方事务,甚至未经允许不得离开封地,当然更不能指挥军队。这样两百年下来,明朝的宗室基本被养成了猪:会吃会睡,其他什么也不会干。

隆武皇帝朱聿键,就是这样一只“猪”:他励精图治,但他的能力与权限,并没有超出猪的层次。

朱聿键命运坎坷。幼年时,因为祖父嫌憎他的父亲,想改立庶子为嗣,就把朱聿键父子囚禁在承奉司内,长达十六年之久。十六年的囚徒生活,朱聿键“不负韶光”,潜心钻研儒学典籍。或者说,他全凭书籍作为心灵寄托,才熬过了这漫长的十六年。爱好书籍,成为他终身之癖。

后来,朱聿键的父亲被庶弟下毒害死,祖父又担心朝廷追究,匆忙立朱聿键为“世孙”,不久去世。朱聿键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承袭了唐王爵位。

朱聿键一朝得志,锋芒毕露,与崇祯朝臣多有冲突,得罪了不少大臣。他牢记父亲被毒死之事,伺机报仇,竟擅自命人杖杀两位叔父,造成两位王爷一死一重伤。同年,清将阿济格率兵南下,京师震动,朱聿键在出兵请求被崇祯驳回的情况下,不顾“藩王不掌兵”的国规,招兵买马,自率护军千人从南阳北上勤王。即使动机纯粹,仍旧大大激怒了教条古板的崇祯帝,将朱聿键废为庶人,关进凤阳皇室监狱。唐王之爵,也改封给了他的弟弟。

朱聿键在凤阳监狱里,一直熬到崇祯殉国,才被开释(前面说了,这时的南方地区,包括凤阳,还在明朝手中)。当时福王子朱由崧已经建立了弘光政权,实行大赦,但并没有恢复朱聿键的唐王爵位,而是改封为南阳王(明朝的制度,王爵封号字数越少,地位越高。“一字王”高于“二字王”),并让他迁至广西。朱聿键贫病不能多行,虽奉命南迁,但行路迟缓。

朱聿键还没到广西,弘光政权已经覆灭。潞王朱常淓就任监国,不久投降清朝。一心延续明朝的朱聿键,在1645年(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先称监国,后正式称帝,改元隆武。

从个人性格来说,朱聿键的确是励精图治、琸厉奋发。但是两度牢狱,加起来有二十四年之久,占据着他生命的大部分。这些经历,使他脱离实际,既不了解世情局势,也没有自己的政治班底。虽然称帝,但对手下的实权派将领,比如著名的郑氏家族,并没有实际控制力。

而郑氏家族中,除了年轻的郑森,并没有几个人真的想抗清。他们不过是首尾两端,希望从中渔利。朱聿键于是十分器重郑森,公开表示:“可惜我没有女儿,否则一定要招你为女婿。”女婿招不成,就做干儿子吧,他赐郑森姓朱,赐名成功。于是郑森被时人称为“国姓爷”,被后人称为郑成功。

但是,当时的郑成功,还只是年轻的小将,并没有掌握家族大权。当时的鲁王不承认隆武政权,虎视眈眈;清军又步步进逼;朱聿键又指挥不动郑氏诸将,形势危急。

隆武二年,忠诚而迂腐的文人黄道周率弟子“北伐”,全军覆没。消息传来,隆武帝朱聿键再也坐不住了。他不顾郑氏阻拦,携数千明兵“御驾亲征”。郑影等人忽然弃城而逃,门户大开。郑芝龙更是直接降清。

隆武帝战事不利,逃跑却“载书十车以行”,舍命不舍书,不久被清军追及,死在战火之中。

一个追求理想的人,一个勇于牺牲的人,一个爱书如命的人——如果只看这些标签,隆武帝朱聿键的确有高尚的人格,值得学习。

但是,对局势缺乏认识,对手下完全没有掌控能力,脱离现实,只会空想,朱聿键的“复明大业”,注定只能是空中楼阁。

举报/反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