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京津冀协同发展九周年

.  本期嘉宾

.  赵弘

.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  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

.  2022年京津冀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是2013年的1.8倍;天津吸引京冀投资额1989.4亿元;河北省承接京津转入项目4395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9年来,三地始终将产业对接合作、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作为重中之重。京津冀在产业承接转移方面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未来发展路径怎样?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弘。

.  “9年来,产业对接协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已由‘转移承接’逐步转向‘产业链合作’。”赵弘表示。近年来,京津冀已形成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包括北京经开区集成电路、海淀区人工智能,天津网络信息安全和产品服务,河北石家庄生物医药等。由北京大兴区、天津经开区和河北石家庄市共同申报的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跨省联合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  分析现状问题,赵弘认为,与国内长三角、珠三角及国外较成熟的城市群相比,京津冀在产业对接合作与创新型产业集群打造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比如,京津冀三地产业匹配度不够高,北京的科技创新优势与天津、河北省的产业转化优势存在一定错位,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深度不够;区域交通、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支撑产业生态建设的能力仍有待提升;区域之间人才、资本等要素流动仍面临诸多难题,一些从北京搬迁到津冀地区的企业面临留人难、招人难等困难。

.  他建议,未来,京津冀要围绕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突出国家战略性产业布局需求,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第一,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加强补链、延链和强链,打造京津冀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产业链创新链,加速培育“硬核”产业业态,构建“创新链带动产业链、产业链完善创新链”的双链互动格局。第二,要聚焦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等重点区域,以及国家级重点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园区(基地),打造一批产业深度融合的核心承载平台和示范性区域,如国家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京冀)示范区亦庄基地等,以点带面,示范引领京津冀产业全面转型升级。第三,要把京津冀创新型产业集群打造与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有机融合,优先在都市圈范围内探索功能合理布局、利益机制创新等新模式和新路径,实现产业布局与城市功能、城市服务相匹配。第四,天津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一个高端制造业发达城市,在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领域竞争力很强,天津要围绕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定位,承接好北京创新辐射,共同推动京津冀创新链产业链融合联动。此外,要以更高层次改革开放为动力,探索重点产业领域政策创新突破,为京津冀创新型产业集群赋能。积极争取三地自贸试验区政策、京津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政策,向区域内具备条件的产业功能区、特色园区(基地)推广复制;率先在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北京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等重点地区,开展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试点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