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天津北方网讯: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共同完成的“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项目获得2022年度天津市自然科学特等奖。

.日前,项目主要完成人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马延和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蔡韬,接受津云新闻记者专访。

.“我们现在是采用合成生物学的方法,通过人为创建新的生物体系,来改变传统的生物固碳。”马延和说,“通过生物计算设计,我们首先找到了一条合理、简约的虚拟途径,第二步就是要把虚拟途径变成现实,在实验室中把它搭建出来。”

.在具体科研攻关过程中,马延和带领项目团队秉持“用事实说话”的态度,强调科学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蔡韬告诉记者:“这些年来,我们有目的地去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迭代调整方案,最终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人工合成的目标。

.这个过程乍一听很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马延和带领科研团队前后整整用了6年时间。从当初在摸索中前进,到耀眼淀粉蓝再到成果的正式发布,项目成功的背后离不开团队科研人员的坚持,离不开研究所为科研人员创造出的安心科研环境。

.“淀粉的人工合成是有导向的基础研究,需要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来给予支撑”马延和说。研究所根据项目研究需求进行人才布局,组建了当初平均年龄30周岁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团队,充分发挥各成员学科优势与技术特色,实行‘项目制’管理机制,集中力量攻克难题。

.这种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以重大任务为牵引,打破壁垒,成立跨部门、跨机构、跨学科的研究团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效合作;同时,不以短期的文章、专利以及经费争取作为考核指标,建立重大成果产出导向的考核评价与成果收益分配机制,有助于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统筹,各方科研力量的有机融合和高效协同,有效避免科研组织碎片化,实现创新效能的大幅度提升和重大成果的有效产出。

.当前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已经实现“0到1”的概念突破,离实际应用还有相当长的距离。为此,研究所成立了专门的“人工淀粉研究中心”,进一步扩大体量,推动相关领域的科研攻关。

.“人工淀粉研究中心同样按照这种创新科研组织模式运行,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目前,我们建成了一个小规模的中试测试装置,正在调试运行以期在工程化方面进一步推进。”马延和说。(津云新闻记者 苑美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