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相山区在绿金湖开展综合减灾应急演练。(资料图片)
本报通讯员 万善朝 张红心 摄
5月底,池州、安庆等地遭遇强降雨天气;
(资料图片)
6月17日,全省进入梅雨季,多地出现大到暴雨,省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暴雨)三级应急响应;
同一天,国家防总对多个省份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其中包括安徽......
进入主汛期后,接连的强降雨让今年防汛形势备受关注。今年汛期的天气会怎么样,是涝还是旱?会不会有洪涝灾害?我省的防汛备汛情况如何?记者采访了气象、应急管理、水利等部门,权威分析全省今年防汛抗旱的新形势、新动态。
今年汛期天气如何?
预计主汛期降水总体偏多
“梅姑娘”一到,雨水便“加足马力”。
一轮又一轮预警相继发布,捉摸不定的天气,给我省今夏的防汛抗旱形势增添了不确定性。
省气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持续了三年的拉尼娜事件于今年3月结束,随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增暖明显,国内外机构预测6月至7月将发展成为厄尔尼诺事件,将对我省主汛期(6月至8月)气候产生影响。综合海洋、大气的异常信号和数值模式预测结果,预计主汛期我省气候状况为一般到偏差,区域性洪涝灾害和台风影响较为明显。
据统计,入汛以来(5月1日至6月19日)全省平均降水量24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一成。降水中心位于江淮之间南部及沿江,最大安庆(527毫米),其次铜陵(470毫米)和枞阳(464毫米)。其间共出现7次降水过程,其中5月26日至28日降水过程累计雨量大、影响范围广、短时雨强大,安庆、枞阳、铜陵日雨量和小时雨强破本站5月极值。
气象专家介绍,预计主汛期我省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均,江北降水量较常年(1991年至2020年平均)偏多,沿江接近常年,江南较常年偏少。淮河以南出梅时间接近常年;梅雨量接近常年到偏少。出梅后有较为明显的晴热高温天气,但比2022年偏弱。
“预计我省主汛期降水总体偏多,建议要防范局地强降水引发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和城市内涝。同时,预计影响我省的台风1~2个,主要出现在7月下旬至9月,出现北上台风的可能性较大,要谨慎防范台风带来的风雨灾害。”气象专家建议,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或较为频繁,要密切关注预警信息,采取措施降低其对工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人身安全的影响。
“我省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汛期气候复杂多变、影响因素多样,省气象局将密切监视气候预测的关键系统和天气气候特征的变化,加强会商研判,及时做好滚动预报预测。”省气象局有关负责人说。
防汛备汛情况如何?
未雨绸缪有底气
应对强降雨和可能来袭的汛情,我们准备好了吗?
未雨绸缪,是防汛备汛最有效的举措。
水库,是防洪削峰的“利器”,也可能存在防汛安全隐患。今年汛前,省水利厅就组织开展了水利工程安全隐患排查处置。全省5365座水库全部落实水库大坝安全责任制与防汛“三个责任人”,防汛物资、设备储备充足且管理良好,通讯设施基本正常,能满足防汛抢险要求。目前,全省水库等工程运行情况总体良好。
江河湖库预测水位多少?是否会达到警戒水位?这些都需要准确监测和快速预警,需要水文工作者的精密分析测算,在与洪水“赛跑”中抢得先手。
“密切监视强降雨落区和雨区移动情况,关注小型水库、中小河流水位变化......”入夜时分,省水旱情中心依然灯火通明。偌大的工作台上,岗位职责均已建立台账,一系列工作安排细之又细。5月1日入汛后,省水文局随即启动24小时防汛值班,成立综合水情办公室,确保第一时间掌握准确信息、研判重要情况、发布预报预警。
“今年,我们首次提出建立省、市、队(站)、库四级预报预警体系,在7个站试点开展水文情报预报作业。都说水文是防汛‘耳目’,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四预’能力建设,做到‘耳清目明’。”谈起今年备汛工作,省水文局水情通信处处长李京兵底气十足。
“我们将强化分区域、分流域洪水数值预报,努力提高预报精度、延长预见期,及时发布雨水情预警,掌握灾害防御主动。”省水利厅水旱灾害防御处相关负责人说。
预报准确了,必须及时下达到基层,让一线人员快速响应。“预警信息要直达基层一线、到村到户到人,确保‘叫醒’‘叫应’基层责任人。”省应急管理厅防汛抗旱处负责人说。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洪涝灾害一旦发生,重点部位防范非常重要,及时转移群众,是减少伤亡关键。
哪些是“重点部位”呢?据省防办工作人员介绍,“重点部位”包括山洪灾害威胁区、地质灾害隐患点、中小河流、在建涉水工程、涉山涉水旅游景区景点、小型水库、高位山塘、城市易涝部位、尾矿库、水面和高空作业、临时构筑物等,这些部位要做好风险隐患排查,一旦遇到汛情,要提前转移受威胁群众,果断采取“关停撤”措施。
再遇旱灾怎么办?
防汛防旱“两手抓、两手硬”
气候变幻无常,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如果今年汛期降雨不多,又呈现去年的高温干旱天气,该如何应对呢?
“我们唯有做到防汛防旱‘两手抓、两手硬’,以工作的确定性应对水旱灾害的不确定性。”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虽然相比洪灾而言,旱灾一般不会造成人员伤亡,但干旱对于农业生产造成的破坏是巨大的,对群众饮水也会造成影响。
以去年为例,少雨叠加高温,叠加长江超低水位,我省淮河以南地区发生了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靠着蓄、引、提、调等措施,全省各大水利工程全年向城乡居民和农业灌溉供水约208亿立方米。
当前,沿淮淮北地区地表水、地下水总体较丰沛。水利专家认为,如持续少雨,江淮丘陵区、大别山区、皖南山区主要以中小水库、中小河流、山塘、溪涧等为水源保障部分地区,水源保障率不高,城乡供水可能出现困难局面。
另外,部分中小型灌区总体灌溉保障率不高,遇有持续性旱情,相关农田灌溉水源可能紧张。
“我们将统筹防洪安全和抗旱用水关系,一旦受旱,将科学精准调度水源工程。抗旱及用水高峰期,本着‘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先地表、后地下’的原则开展水源保障工作。”省水利厅水旱灾害防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科学分析内外水源条件,多蓄、多拦、多提、多引、多调,为抗大旱抗长旱留足可用水源。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增多,我省水旱灾害多发重发的态势只会加强、不会减弱,决不能掉以轻心。”该负责人认为,还是要建立“枯不忘丰、丰不忘枯”理念,树牢流域、区域、灌区等“一盘棋”思想,强化水源统一调配、统一监管,强化时间上丰枯互济、空间上多源联调、工程上协调联动,牢牢守住饮水安全底线。
■ 本报记者 王弘毅 何 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