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天津有个“小卡片”,从2015年“呱呱坠地”时起,就一手携着观众,一手拉着院团,一路披荆斩棘,为津沽百姓点亮文化生活的璀璨灯火,也为打造文艺精品、繁荣文艺市场书写了新的传奇。
现在,这张“有勇有谋”的小卡片──天津文化惠民卡,让剧场暖暖的,让生活美美的。
政府补贴2.5亿元,请百姓看大戏
“戏曲大码头”“曲艺之乡”“中国话剧摇篮”……这一张张文化名片,让天津这座文艺重镇驰名全国,津门观众更是出了名爱艺术、懂艺术。然而,演艺市场却成了一个怪圈:院团靠赠票“填满”剧场;观众靠“关系”要票看戏。
市场为何如此尴尬?先听听老百姓的心里话:“这演出票可不便宜!特别是名家名剧,一场演出好几百元甚至上千元,哪儿舍得买啊!”一笔经济账,成了观众和剧场之间的“空气墙”。
怎样才能把百姓请进剧场,享受高品质的文化生活呢?2015年3月28日零时,一张“小卡片”──天津文化惠民卡应运而生。政府把原先补贴给院团的钱,直接放进观众的口袋。票价降了,何愁观众不买票进剧场?
当天零时,第一位办理文惠卡的观众盛润泽记忆犹新:“我花100元办卡,政府给补贴400元,每张卡的消费额度就达到了500元。用文惠卡购票,还能享受票价的4至7折优惠。标价500元的票,实际自己才花100元,有些低价票只需花几十元、十几元。票价便宜了,剧场咱都敢进了;有演出,咱都敢看了。这文惠卡,真是文化惠民啊!”
从2015年至今,已有约85万人次办理了文惠卡,政府给予文惠卡补贴已达2.5亿元。
政府花钱,请群众走进剧场,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享受文化的红利。自从有了文惠卡,胡金燕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衣阿姨”。无论是看演出,还是参加文惠卡举办的各种艺术分享会,都有喜爱穿红衣、晒照片的胡阿姨的身影。
6年多来,她收藏了1500多张演出票根。最支持胡阿姨看演出的,竟然是她的儿子,因为自从老妈爱上了文惠卡,火爆脾气就不见了。连邻居都拿胡阿姨打趣:“往日你家就听你一个人可劲儿说话,现在,可文气啦!”文惠卡不仅让胡阿姨品尝到了文化生活的甜蜜,更让周边的人感受到了文化带来的和谐与幸福。
演艺市场活了,文艺创作火了
小小文惠卡把观众请进了剧场,也做大了演艺市场的蛋糕,还把11个市级文艺院团推向了市场。
天津评剧院院长曾昭娟说起过往历历在目:“过去,观众少,演员演出也没了积极性。为了生活,有些青年演员开始做兼职,甚至想转行。是文惠卡,让剧场有了热乎劲儿,我们的练功房也热闹起来了。演出一多,演员有了收入,有了展示平台,大家的心思就都放在演出上了。”
2015年,文惠卡演出952场;第二年,就翻了将近一番,达到1781场;第三年,继续翻倍递增,达到3815场;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都稳步增长到5000余场;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演出2217场;2021年,强劲回暖,演出达到5840场。
面对文惠卡这块大“蛋糕”,院团能分到多少,看戏的观众说了算。曾昭娟说:“你排的戏,有没有市场,就看观众喜欢不喜欢,观众买不买你的票。这就逼着我们必须想办法不断提升文艺创作力,拿出精品,留住观众。”
天津市儿童艺术剧团团长郭鸿斌介绍,文惠卡发行以来,天津儿艺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创作方向,平均每年创排五六部新作。同时,复排剧团保留剧目20余部。“从2015年到现在,我们积累的面向市场的剧目已有四五十部。如果观众现在点戏,我们马上就能演。”
文惠卡激活了演艺市场,“倒逼”院团打通创作生产的“任督二脉”,形成了院团排好戏、观众花钱进剧场、市场不断做大的良性循环。于是话剧《运河1935》、评剧《革命家庭》、京剧《狄青》、儿童剧《少年鲁班》、舞剧《海河红帆》、“中国四大名著”交响音乐会等一批精品力作源源不断地搬上舞台。
精准服务,文化惠民更贴心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给演艺市场带来巨大考验。文惠卡再度巧辟蹊径,试水网络,把剧场搬上了网。首场实况直播“天津河北梆子剧院名家名段演唱会”,吸引了全国各地23000余人次观看。京剧《杨家将》、河北梆子《王宝钏》等大戏接连在网上实况直播,文惠卡为“宅家”观众送上一道道文化大餐。
2020年7月,线下剧场回归,文惠卡及时把新一年补贴送到观众手中,为文化市场回暖加油助力。2020年“十一”假期期间,286场文惠卡演出上演,演出收入达658万元,是2019年同期的320%。
近年来,文惠卡不断细化服务,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又推出了金卡、普惠卡、郊区卡、学生卡、公益卡等,让文化服务更普及、精准;打破壁垒,扩大市场,成立“文化惠民演出联盟”,吸纳民营院团,引进国内外优秀剧目,给观众更多选择;打开文化视野,构建院团良性竞争,形成健康的文艺生态圈;开拓“方寸·艺享会”“我为好戏代言”等衍生活动,不断派发文惠福利,拉近观众与舞台之间的距离……
小小文惠卡成为一粒播撒文艺的种子,在津沽大地上,让人民收获了文化生活的幸福之花,也让文艺的百花园更加美丽芬芳。(津云新闻编辑孙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