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只要有能说得出来的成果,并得到别人的认可,就能以提名推荐的方式参加正高职称评审,你们甚至可以潜心研究10年不发论文。”前不久,中国药科大学发布了人事人才改革系列新政,相关负责人在解读政策时这样说。

研究周期长、产出成果相对较少,这样的科研领域往往被称作“冷板凳”。不再以“量”而是以“质”论英雄,“可以潜心研究10年不发论文”,可谓重新回归学术价值与创新价值,无疑是给研究人员吃下了定心丸。很多被称为“冷板凳”的领域,往往蕴藏着科研潜力。纵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们的研究经历,坐了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冷板凳”的大有人在,而从火炸药到高温超导再到青蒿素,无不关联着国家、社会、人民的重大利益。

把“冷板凳”坐热,需要的是长久坚持下去。这种耐心不仅学者要具备,学术机制也要具备。中国科技大学教授陈秀雄与王兵用了11年时间证明了微分几何学的两个著名猜想,中途因发现论证漏洞,将写了两年多的论文推倒重来,其余的小修改更是不计其数。可见要取得一项非凡的科研成果,难免要不断试错。一个良好的机制,可以让学者没有后顾之忧,毫不气馁地沉心其中。

积极为人才松绑,让人才静心做学问、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这是推动科研进步的必由之路。敢于喊出“可以潜心研究10年不发论文”,凸显了一种带有智慧的定力,而这种定力同样能传导到学者身上,把他们“黏”在“冷板凳”上,踏踏实实地向研究成果发起攻坚,我们就会得到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