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即将过去,在这个充满希望与不确定性共存的一年,我们一起经历了很多。这一年是大事不断,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国空间站建设进入收官阶段,全国上下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这一年是我们一起迎接挑战的一年。“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这一年是稳步前行,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一年。这一年我们记得住来时的足迹,也不忘记身边擦肩而过的人,是这些攒动的身影,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本来的模样。为记录过去的一年,津云特推出“纪年2022•我们一起走过”专题报道,用你我身边的天津人故事,纪念这不平凡的一年。
.———————————————
.2022年是第九批、第十批天津援藏干部人才交接之年,天津“组团式”支援昌都市实验小学的援藏教师们,将在新岗位上奋斗三年。而这个周期的伊始,与往年相比有些不寻常。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2月中旬,当抵昌的第一个学期即将结束时,郎静回顾半年来的援藏工作,直言:“大家真不容易,但付出都是值得的!”
.援藏教师郎静
.刚进藏,就赶上疫情防控遭遇战
.现年48岁的郎静是天津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中的一员,她原任天津市和平区四平东道小学副校长,现任昌都市实验小学副校长。
.昌都市实验小学,这所以藏族学生为主的学校与天津援藏工作渊源深厚,是天津援藏教师们奋斗的主阵地之一。此前,曾先后有多位来自天津的老师在这里的讲台上挥洒汗水。但对今年8月起陆续入藏的新一批援藏教师来说,新学期的教学有些不一样。
.今年8月12日,昌都市在重点人员核酸检测中发现3名无症状感染者。此时正值天津援藏工作交接之际,新一批援藏干部人才抵藏后立足未稳,就发现一场雪域高原上的疫情防控遭遇战,眼看就要打响。
.郎静介绍道,“由于此前并无大规模疫情在藏发生,因此这一波新冠来袭,打乱了很多人的步伐。我们部分老师因疫情延迟了进藏,我和其他几位老师是先在四川成都隔离了几天,于8月下旬抵达昌都。”
.昌都市是川藏公路和滇藏公路的必经之地,也是历史上“茶马古道”的要地,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因此,“高反”往往是大多数援藏干部人才要面临的第一道难关。但受疫情影响,今年他们入藏后没有太多时间去适应高原反应。
.郎静介绍了这支“组团式”支援昌都市实验小学的教师队伍:“天津‘组团式’支援昌都市实验小学的援藏教师共计15人。其中,40岁以下两人,40-44岁三人,其余十人都在45-50岁。相应的,初到高原的不适感也比较强烈。”
.援藏教师张菊在指导学生
.郎静回忆道,除三位从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延期留下来、有较丰富进藏经验的老师情况稍好外,团队中许多人出现了上吐下泻、头晕耳鸣、整夜睡不着觉等典型的高原反应症状。有的老师血压一度达到了160至170。郎静自己则是稍微走得快时,身体曾短暂出现抽搐现象。最开始的几个夜晚,她直到凌晨两点多才勉强睡着。
.虽然身体上有各种不适应,援藏教师们还是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校园防疫工作中。令他们最挂念的,是如何在疫情背景下完成好教学任务。“8月底,昌都市的中小学改为了线上教学,但‘停课不停学’,教学任务不能耽误。”对高原的适应期大幅缩短,老师们第一时间开始了线上教学工作。他们在天津援藏工作队的公寓中积极备课,下载并制作各种视频教学资源,随后陆续开始线上讲课。
.讲课时,需要老师不间断地、保持一定音量说话。有些老师一天2-3节课讲下来,时常头晕目眩;有的老师因为缺氧,甚至一边插着吸氧管,一边对着电脑屏幕备课、授课。雪域高原上的网课,就这样开展了起来。
.援藏教师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藏东明珠”的网课,有些不一样
.网课教学,这对于内地师生来说早已不是什么新东西,但对此前没有遭遇大规模疫情的“藏东明珠”昌都来说,却几乎是一件新鲜事物,很多难题需要去解决。
.“8月底,我们开始线上教学;10月3日至11月9日,部分年级恢复了一个多月的线下教学;11月10日至今,又改为了线上教学。”郎静介绍称,学生们对新老师们的“初印象”是隔着屏幕的,直到10月初,援藏教师们才有机会与学生们面对面接触。
.“新冠疫情袭来已是第三年,我们这些天津援藏教师原本已积累了丰富的上网课经验,具体到怎么讲话、怎么录制、怎么布置和收取作业,都非常熟练。但在昌都,一些新的情况需要重新适应。”郎静说道。
.首先是沟通的效率。虽然昌都市实验小学的孩子们普遍学习了标准普通话,但对一些低年级学生来说,普通话交流有时仍有吃力之处。当授课过程再隔上一块电子屏幕之后,沟通上的困难无形中又被放大了一层。
.天津援藏教师们很担心学生们对网课的吸收效率。很多老师坚持每天课后依次给几位家长打电话或发微信,了解当天孩子的学习状况。就这样每日不间断地沟通,一轮轮地将所有学生慢慢都照顾到。
.即便如此,老师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有些热心的藏族家长,会主动帮老师们将普通话讲述的内容翻译成藏语,再通过文字或语音发给学生们,这让我们很感动。事实上,正因线上教学减少了老师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家长的督促作用就愈发突显出来。这样特殊的教学情况下,真的很感谢家长们的配合。”郎静介绍道。
.其次,是网课设备的障碍。上网课需要学生们准备电脑等设备,在独生子女家庭占绝大多数的天津,筹措设备通常并不是一个难题,但在孩子普遍较多、平均收入相对较低的藏族家庭,往往无法实现人手一台设备。在这些家庭中,孩子们上网课、写作业、提交作业,不得不尽可能“错峰”进行。
.援藏教师邢丽丽在进行线上授课
.类似的困难还体现在对设备操作的掌握上。先不论从未上过网课的昌都孩子,就连当地的藏族老师,由于大多未接触过网课教学,一开始对各种流程也不免手忙脚乱。有的老师一开始难以避免地不太适应,比如在屏幕前进行静音和讲话等操作、调整麦克风的摆放位置和视频画面大小、线上讲话的神态和节奏,都需要去学习。
.“好在虽然困难多多,但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非常热情地去学习、去适应线上教学,特别是年轻的藏族老师们,非常认真地学习和摸索讲好网课的方法。我们这些援藏教师也是尽己所能,进行了指导和协助。”郎静说道,“一学期的努力,成果是显著的。最近,昌都本地举行了一次老师间的线上教学交流会议,整个会议十分顺畅,能够明显地看出大家对线上教学和交流的适应。”
.援藏英语教师孙振茹在讲课
.展望未来,更有信心
.这个学期,两位天津援藏教师分别担任了昌都市实验小学两个一年级藏族班的班主任。这是此前没有担任过的职务,对“组团式”支援昌都市实验小学的教师队伍来说,可以说既是突破,也是新的挑战。
.虽然因为疫情调整了教学方式,但从言谈中可以看出,郎静对接下来两年多时间里,和同事一起在昌都市实验小学发挥光热,富有信心、健于行动。
.“作为援藏教师,要对当地的教师队伍和教学质量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入藏后,我在调研之后筹划了‘未来实小’青年教师工作坊,意在为想提升自己的青年教师聘请师傅,为青年教师搭建展示自己的舞台。11月4日工作室成立,并举行了师徒结对拜师仪式。我们有9名老师结合自己专长带徒弟,此后会采取师徒互相听课、教研活动等方式,实现教学相长。”郎静介绍称,除了“拜师收徒”外,援藏教师们还常常会通过教学讲座、授课展示、应邀参加课标解读等方式,传授自己所学所悟。
.与当地教师结对子
.一些细节让郎静觉得,这些努力一定会有收获,“以体育课为例,我观察到,这边的体育课课程计划相对薄弱。我们一位援藏体育老师按照在津教学经验,高标准地授课几次后,其他老师会主动学习他的教学流程,孩子们也很明显地提高了对课程的兴趣,这让我觉得示范引导往往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
.谈起半年来援藏工作的感悟,郎静分享了一个细节——今年昌都短暂恢复线下教学期间,郎静在一次听课的间歇时,看到几个藏族孩子带着一丝对新老师的好奇,围过来对她说,“老师你真美”“老师你真可爱”。
.“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藏族孩子的淳朴和热情,也很期待接下来能更好地传授知识,无愧于自己来到雪域高原的育人职责。”郎静说道。
.从天津市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开始,天津“组团式”教育援藏团队紧紧围绕 “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战略主题,不仅依托每位援藏教师的力量,更依托天津市援派的各个区的优质教育资源,积极传授先进办学和管理经验,不断提升学习软硬件水平,达到了提升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目的,效果明显。
.如今,在有“雪域高原第一个人才摇篮”之称的昌都市实验小学,天津“组团式”教育援藏团队将尽己所有,全心奉献,滋兰树蕙,赓续教育初心。
.(津云新闻记者 侯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