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津云新闻讯:说到手风琴,会让人想起《白桦林》《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些熟悉的音乐。这件既能独奏,也能伴奏的键盘乐器曾经风靡一时。近日,由天津音乐学院师生参与研发的第一台国产电子手风琴“天铄”正式问世,用它弹奏的音乐可以像小提琴、长笛、小号等西洋乐器,也可以像竖琴、唢呐、二胡等民族乐器,甚至“变身”电吉他、贝斯也不在话下。
. “‘天铄’作为首个由国内研发、生产的电子手风琴,既填补了业界空白,又弥补了进口电子手风琴价格贵、维修难的缺点,对全民音乐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天津音乐学院教授朱经白作为带领学生团队进行研发工作的指导教师解释说,电子手风琴就像是为传统手风琴装上了“大脑”,“一种乐器就能当做一支乐队,交响乐团、民族乐团、流行乐团无缝切换。”他说,长期被“洋品牌”垄断的电子手风琴,如今也有了“中国制造”,而它的价格仅仅是进口电子手风琴的五分之一。
(相关资料图)
. 朱经白说,研发一台带有“中国制造”标志的电子手风琴这个愿望是从12年前开始的。“2010年,天津音乐学院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立电子手风琴专业,那时我们一直使用进口的电子手风琴。”被海外企业垄断的电子手风琴不仅价格贵,而且维修难,导致了普及、教学都非常慢,“一台琴六七万,维修就得把琴寄回意大利,物流时间不能保障,我们迫切需要解决这个痛点。”
. 这些年,朱经白为了这件事没少犯愁,他甚至萌生过自己“攒个混血儿”的想法,“实在没办法,咱们自己做不了整个的电子手风琴,但做一些可替代的零件不成问题。”
. 事情的转机就在2020年9月,北京东奇众科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团队经人引荐找到朱经白,“他们把琴拿来后,我一上手,发现只具备最简单的发声原理,演奏上很不舒服,初学者无法使用。”朱经白笑着回忆说,“当时要想生产自己的电子手风琴,完全不可能。”可同时,研发团队的精神也感动着他,“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中国的匠人精神,他们不怕麻烦,很多零件机器做不出来,就纯手工打磨,或者3D打印,很令人钦佩。”
. 一拍即合,北京东奇众科科技有限公司负责生产,天津音乐学院孵化落地项目天津青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音色研发和演奏功能实验,而由朱经白的学生组成的众创空间实验项目星空AI交响乐团则负责检测。
. “各国各民族的音色差异都很大,如果你是手风琴设计者,你当然希望把所有音色集合在一起。但开发成本非常大,所以之前很多企业全都望而却步。通常一个音色块就要动辄几十万,但得益于大学生创业团队在此前的十几年里采集足够多的素材,成本一下就节省下来了。”朱经白把这段 “校企合作”的经历成为完美的搭配。
. 检测音色的时候通常一天都闲不下来,“电子手风琴左手120个键,右手41个键,每一种音色都要把161个键过一遍,算起来就是几千种组合。一遍不行,提修改意见,改。再来,再提,再改……”琴少的时候朱经白自己弹,琴多了,就喊着学生过来帮忙,“有天津音乐学院附中里十二三岁的中学生,也有二十多岁的本科生、研究生。他们对检测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检测时一个比一个弹得好。”
. 电子手风琴的优势就是可以完美还原各种乐器的音色,这个关键点突破不了,电子手风琴就没有意义。经过两年的时间,中国电子手风琴有了中国“芯”,“天铄”的雏形也出来了。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朱经白感叹道,在参与研制之前,没人敢想过真正能把这件事做出来并且做成功。但当“中国制造”的电子手风琴问世时,对于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是荣耀。
. 对于学生就业,朱经白也有自己的考量。“音乐教育里,不仅要培养音乐家,更要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音乐能人。学生毕业后要顺利、对口地就业,用自己热爱的音乐,为社会做出贡献。”他希望学生能有大胆的突破,以国产电子手风琴为切入点,在基层社区中大力推广“星空AI音乐小屋”,带动周围社区的群众,利用电子手风琴普及音乐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养。
. 在他看来,这种适合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既降低普及音乐教育的成本,又为大学生创业找到了一条新路子,更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做出了贡献。
. “天铄”的从无到有,背后既有制琴师们的薪火相传、工匠精神,也离不开国内企业对工艺、技术的潜心钻研。朱经白站在“天铄”前,遥想2004年在上海乐器博览会咬牙买下中国第一台,也是唯一一台电子手风琴,“7万块钱,对于当时来说算是天价了,但我依旧觉得当时做了正确的选择,一个传统乐器,给它配上一个‘大脑’,再通过风箱的强弱表达演奏者的感情,你说它的发展空间大不大?”而事实也表明,朱经白带领着学生,在电子手风琴领域里谱写了国产乐器的精彩乐章。(津云新闻记者王敬怡 郭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