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北方网讯:在2008年‘5·12地震’中,位于四川绵竹汉旺镇的东汽档案情报大楼遭受严重损坏,楼中保存的工程档案和图纸等资料,纸质版被水浸泡,数字版也一时无法使用,只有缩微胶片在此时为灾后重建提供了重要依据。”天津图书馆的缩微拍摄工作就是和缩微胶片打交道,他们是图书馆文献的守护人。

.  用影像“浓缩”历史

.  缩微技术是一种信息的模拟存储技术,又称为缩微摄影技术或缩微复制技术。采用专门的设备、材料和工艺,把原始信息原封不动地以缩小影像的形式摄影记录在感光材料(通常是胶片)上,在此基础上加工制作成缩微品(也称为“缩微复制品”或“缩微文献”)。记录在缩微品上的缩微影像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可以进行自动化处理、保存、检索、再现、复制和还原。


(资料图片)

.  天津图书馆缩微拍摄工作起步于1985年,加入国家“文献抢救计划”以来,在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的指导下,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陆续开展了传统拍摄、数转模拍摄、模转数扫描等工作。

.  传统拍摄就是将天津图书馆馆藏的一大批纸张破损严重、几近毁坏的珍贵文献,如古籍善本、明清小说、民国书、地方文献等利用缩微技术转化成缩微胶片。截至目前,共抢救拍摄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报纸(如益世报、庸报等)50种约40万拍,古籍善本(如钦定四库全书总目、资治通鉴等)1622种约90万拍,期刊(如国闻周报、教育公报等)546种约120万拍,民国书(如历代名人书札、巴金选集等)6千余种约63万拍。工作人员戴小山过去一直负责传统拍摄,他告诉记者:“通常需要存4-6年的报纸,每5、6年制定一个工作重心,一次性向国家图书馆上报拍摄计划。”

.  数转模拍摄就是将纸质文献扫描数字化的图像利用缩微技术转化成缩微胶片。2016年是天津图书馆缩微拍摄工作的分水岭,之前以传统拍摄为主,2016年以后则是传统拍摄和数转模拍摄并行。从2020年起,天津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每3年签订工作协议,有计划地对古籍数字化资源进行拍摄。截至目前完成古籍数转模拍摄375种约18万拍,民国书数转模拍摄467种,7.9万多拍。2020年天津图书馆荣获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颁发的“2020年度缩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  胶转数扫描缩微胶片利用数字化技术转化成数字图像,便于读者查阅利用。工作人员查明珠更多的是从事数转模拍摄。“数转模拍摄包括前整理、拍摄、冲洗、检验、封装等工序,其中前整理工作是整理出哪些文献可以组合到一卷胶卷的长度集中拍摄,这道工序比较耗时并且最为关键。一般来讲,一卷胶片可以容纳700拍,如果整理阶段出错,会造成胶卷浪费,直接影响拍摄的优质率。

.  更为可靠、稳妥地保存文献

.  一直以来,缩微技术在图书馆占据较高的地位,就是因为它能够长时间的对原件信息加以保存,延长信息存在的寿命和时间。据相关资料显示:醋酸片基缩微胶片的预期寿命超过100年、聚酯片基缩微胶片的预期寿命超过500年。尽管数字保存是新兴的保存方式,但是计算机病毒、黑客攻击、硬件损坏等原因都会造成硬盘数据的损坏和丢失,但是缩微胶卷就不会面临这样的威胁,它不仅分辨率比较高,而且可以轻松地对信息数据进行还原处理,尤其在面临不可抗力因素时,也体现出较强的稳定性。

.  缩微胶片的优点远不止这些,它保存空间密度高,与纸相比,最多可减少95%的空间存储需求,而且缩微影像是直观的模拟影像,能够真实的凸显信息内容,不可以随意地被篡改,因此具备较强的法律凭证功能。

.  用“细颗粒度”可视化展示触摸历史

.  缩微技术是应对文献和数字文献长期保存的关键技术之一,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和发展前景。随着缩微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还将在文献交流、利用甚至服务上发挥重要作用,是集长期保存和文献交流服务于一体的全方位、集成化的技术。

.  利用科技手段守护、开发文献,是天津图书馆探索的新发展路径,正在建设的知识资源细颗粒度建设和标签标引是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的子项目,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对模转数文献进行智能标引、深度挖掘、语义组织,构建支持知识迭代的知识图谱,在可视化平台上展示发布,不仅可以实现古籍文献向网络空间的转移,打破传统古籍利用的限制,而且可以提升古籍文献的普及率,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更多可能。(津云新闻记者吴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