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8月第一周,谁能称“顶流”?它不是芸芸众生的人类,也不是大千世界的花鸟,它有着一个拗口的“LK-99晶体”的学名和“室温超导”的俗名。半个月前,韩国量子能源研究中心、高丽大学等团队的研究人员在学术网站上(没有审稿机制的网站)提交了名为“首个室温常压超导体”的最新研究结果,一下子搅动了全球科研人员的心。尤其是文章中写明的复现方法只需要几样不算贵的原材料,手工研磨后,放进高温炉里即可,难道正应验了“最高端的学术成果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研究方法”吗?一时间全球多个超导实验团队都开始了复现实验,还在全球各大社交媒体上开通直播。
这被网友们戏称为“手磨超导”和新世纪的“土法炼丹”。
当全球网友抱着看热闹的心态蹲守直播间时,华中科技大学的科研团队“炼制”进度条“快进”到验证出了可以磁悬浮的“LK-99晶体”,这证明它具有超导材料的特征之一“抗磁性”。难道,韩国团队真的成功研发出“室温超导”?
一时间不止学术界,相关资本市场也是股价飞升。但是,戏剧性的一幕再次出现,8月2日,韩国科研团队的成员表示,论文存在缺陷,系团队中的一名成员擅自发布,目前团队已要求下架论文。但是,就在刚刚,韩国超导团队的金铉桌教授,也就是论文作者之一,在接受采访时自我确认LK-99为室温超导体,他认为除了超导没有办法解释。但具体是不是真发现了常温超导材料,目前全世界无人能下判断。只能猜测室温超导的“圣杯”是否比想象中更简单一些?
一句话总结:目前“室温超导”大戏远未落幕。
其实,这不是“室温超导”第一次爆火,今年三月,美国相关科研团队也走了同样的“一波三折”流程,只不过他们是发布在有审核机制的学术期刊上,制备方法也显得更专业复杂罢了。再往前翻阅科学史,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第一次面对“超导”的时间是1911年,这一百多年里,爱因斯坦、海森堡、波尔……这些人类最聪明的大脑都曾尝试征服它,但无一例外,铩羽而归。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室温超导”可以在数次上演“狼来了”的戏码后依然稳坐“网红”宝座。
超导是物质的一种特殊状态,有两个最主要的指标,分别是临界温度和临界磁场,超导体电阻为零,可以无损耗地输电,有完全抗磁性。室温则是临界温度高于300K(26.85摄氏度)左右。从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出,一旦这种材料被成功研发,等同于开启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人类将可以无损耗地传输电力,能源传输效率、稳定性和可靠性极大提升;磁悬浮列车可大幅降低成本,人类交通出行方式直接变革;超导材料在低温环境下具有高度的量子特性,可用于构建量子计算机,运算速度远超现有计算机,信息处理领域想象空间极大,核磁共振等医疗设备将小型化便携化,医疗技术也直接变革。常温可控核聚变也将成为可能,人类遨游星际宇宙的梦想也会实现。
所以,大家之所以心甘情愿一次次“相信”室温超导,折射的是对科技突破的期待,这样的重大进步,不只拓展人类认知疆界,更是全球经济行稳致远的动力。科技革命带来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等多次产业革命,让世界发展面貌和格局随之深刻改变,就像如果室温超导一旦实现,人类千百年来为夺取能源、资源而发生战争的的悲剧将不再重演。这对充满不确定因素的当下,尤显重要。
人们总是根据技术探索,调整着自己对世界的预期。当科幻作品的狂想变成现实,往往是技术终于追上了人们的预期,室温超导是一把打开一连串宝箱的钥匙,充满困难但可能会改变世界,而全球科学家对此长达百年的不懈追逐,反映着人类特性中尤为闪光的一面:即使希望与失望反复发生,希望和期待还是更多一些。因为,“科技实现并肯定了人们的梦想,既不疯狂也不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