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前,西北大学教授范代娣夫妇在西安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创业园前身)第一栋孵化基地——创业大厦,一间18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开始了他们的创业梦。

22年后,随着一声浑厚的钟声,这家由创业园精心培育的企业——巨子生物在香港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重组胶原蛋白第一股”。

从3个员工到500人团队、从15平方米办公室到占地60亩的新厂区、从创业大厦到旺座现代城,再到全新的企业研发中心……巨子生物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如今的星光熠熠,它的成功与蜕变从未少过高新区及创业园的身影。“毫不夸张地说,重组胶原蛋白就诞生在西安高新区,是高新区孵化出了巨子生物。”范代娣团队的一位成员曾对媒体表示。这也是西安高新区致力培育本土科创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伴随着一个个科技企业从小团队直到上市,西安高新区创业园双创孵化模式也持续创新,孵化能级不断加码,从全国最早一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首批“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全国第四家“国家级科技创业加速器试点建设单位”、最早探索出科技企业全链条孵化并成为建设示范单位、探索建设创新街区示范样板嘉会坊到构建360度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随着陕西打造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不断深入,西安高新区双创孵化模式还将蝶变出更为华丽的篇章。


(相关资料图)

创业孵化五大模式之“西安模式”

创新创业一直是高新区砥砺发展的动力引擎,在这张金名片引领下,创业园作为高新区双创排头兵、主引擎,从破局者到领跑者,先后打造多个双创孵化载体及平台,成功探索出一条创业孵化新模式。

1993年5月,西安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创业园前身)作为陕西省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开始了对科技企业孵化培育的探索,用企业服务构建起孵化器的最初版本。创业中心从最简单的帮助企业办理营业执照,逐渐延伸到提供场地、创业咨询、创业培训、资金嫁接、对接机构与资源等,不断探索和完善孵化服务的内容和功能,将服务内容逐渐深化与专业化。

2003年,西安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正式更名为西安高新区创业园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创业园”),职能也由单一的企业孵化园向创业研发园拓展,持续推进孵化器的专业化建设、发力构筑“1+N”式孵化器集群化发展模式,促进特色企业集群的形成。2008年后,随着“科技企业加速器”陆续建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科技孵化链条、培育模式基本成形。之后,围绕“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链条建设,打造了以“创途在XIAN”、中科创星为代表的众创空间和新型孵化器等,进一步将孵化链条、服务触角向前延伸,孵化模式也从最初的单点孵化、综合孵化延展到全链条孵化培育体系与“1个综合孵化器+N个专业孵化器”的协同孵化模式。

经过近30年创新发展,创业园以“搭建产业平台,聚合优势资源,提供增值服务,培育产业大树”为己任,先后聚集了创业广场、瞪羚谷、草堂科技企业加速器、生物医药产业研发聚集基地、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十余个双创孵化载体,构建起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投资机构、技术转移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专业咨询机构等相辅相成的孵化体系,实现了从团队孵化到企业孵化再到产业培育的一体化服务链条,可围绕企业生命全周期,提供创业咨询与指导服务、投融资促进服务、共性技术服务等20多项专业服务,创造了孵化器行业的“西安模式”,先后两次获得亚洲企业孵化器协会“最佳孵化器奖”。

目前,高新区创业园累计上市、挂牌企业49家,走出了康拓医疗、中熔电气、中航富士达、诺瓦星云等一批优秀上市企业。回顾西安高新区发展历程,“科创基因”已经深深烙在发展的印记里。据报道,截至10月初,高新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18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434家,均占全省1/3以上;培育瞪羚企业214家、独角兽企业2家、上市企业63家,这里俨然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创业热土,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创新街区构建“360度”双创生态圈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剑桥肯德尔广场通过创业孵化空间改造计划,成为全球创新企业最多、创新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中国上海的长阳创谷昔日隆隆的纺织机械声,如今已被白领和创业者们的键盘敲击声所取代,成为中国创新街区典型代表。

创新街区更加兼顾创业者的工作、生活、商务需求,是城市内的“无边科技园”。

创业导师颜振军曾经提出创新街区发展的三种模式,其中包括城市中心区再造模式和老厂房更新模式,上海长阳创谷就是二者模式的结合,在西安同样有这种模式的城市创新街区——嘉会坊。时尚潮流、先锋活力、国际范儿是嘉会坊的时代标签。穿梭在这片到处洋溢着青春朝气与创新氛围的天地,无法想象它与上海长阳创谷一样,前身也是西安高新区最早的工业建成区。

颜振军认为,创新街区(或创新社区)是孵化器在其中一个维度的自然发展形态。孵化器就是一个生态系统,或者是区域的,或者是细分产业领域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其核心,是“人”在这个系统中的生活、工作很舒服很方便。

嘉会坊在保留传统工业区历史建筑文化底蕴的同时,将创新创业环境与城市文化以新方式进行融合与再升级。历经5年发展,在高新区创业园的精心培育和精巧运营下,通过集中改造、优化物理空间和配套环境,形成了创新创业为核心,以商业业态、文化创意为支撑的多方位、多领域、立体协调发展的创新创业生态综合体,呈现出极强的辨识度。

作为西安高新区构建“双创生态最优城”的有力举措,创业园率先在嘉会坊建成独具特色的集“政产学研用金介才媒”九位一体创新创业生态综合体。截至今年4月,嘉会坊区域内拥有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6家、省级众创空间10家、市级众创空间9家;引进了国际国内知名创服和文创机构,包括以车库咖啡、3W咖啡为代表的创业孵化机构;以1896创客空间、工大飞天科技企业孵化器、熠星(西北)双创孵化中心为代表的高校院所众创机构;以远诺技术转移中心、西安软件行业协会为代表的产业服务机构;以丝路硅谷、盈峰资本为代表的金融服务机构;以樊登书店、喜马拉雅为代表的文创机构。

在双创生态综合体的建设过程中,创业园一直践行“以人为本”服务创业者的理念,构建了“食住行游娱购”六位一体的生活闭环。嘉会坊区域内配套了包含书吧、咖啡店、酒吧在内的近300家商业机构。同时引入多类型的文创机构,深入挖掘创业者精神文化需求,为创业者提供更独特的创业感受,嘉会坊先后被评为“西安市特色商业街区”、“西安市夜经济示范街区”,轻松宜人的工作休闲环境,让创业者们真正实现以工作为乐,工作与生活的深度融合。

截至目前,嘉会坊累计注册企业近4400家,孵化毕业230余家;孵化服务企业获批高新技术企业16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近400家;孵化服务企业获得知识产权超过1400项,转化科技成果60余项,孵化服务企业累计营业收入突破10亿元;孵化服务企业获投融资近10亿元;是首批西安市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示范平台。作为创业园建设创新街区示范样本的有力探索,其强大的双创孵化能力已经展露无疑。

当下,伴随着西安高新区“三次创业”大潮的掀起,站在时代发展新起点的创业园不断进阶升级孵化模式,致力于构建立足西安、辐射全国、放眼全球的创新创业生态,培育出全平台、全要素的360度全维度创业沃土,将嘉会坊建设成为服务于高新区功能提升的城市创新街区(园区产城融合型),成为具有重大引领作用和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

科创新城能级提升未来“犹可追”

2021年,在陕西打造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丝路科创中心、西安高新区开启“三次创业”的时代背景之下,西安高新区“丝路科学城”规划重磅发布。其目标定位是:高新区“三次创业”的主战场、主阵地,也是陕西、西安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更是秦创原的高能级科技成果转化大平台、秦创原建设的核心引擎区和示范样板区。

由此可见,丝路科学城正在构建全新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让“科学”与“城”双向融合。从“城”的角度来讲,要解决职住平衡问题。丝路科学城在一年半的建设中,住宅、学校、商业、医院、公园等配套优先建设,民生、交通等基础设施全面强化,可以说这次的新城建设高新区做到了优先布局。

从“科学”角度来讲,要构建创新创业全新生态系统。无论是“科创九条”“上市十条”,还是企业“上市、升规、晋位、登高”四培工程,丝路科学城都在进一步壮大“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培育—产业壮大”创新链条,通过打造秦创原“三器”体系,整合各类科创资源,形成以产兴城,产城一体、城景融合发展的创新生态。

从“产城共融”角度来讲,丝路科学城的建设,更像是对日本播磨科学公园城“中国诠释”,中央商务区-未来之瞳系列不可谓不国际化,永安渠商旅文化街区、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等正按时间节点有序兑现。按照“一城三区十组团”的空间布局,丝路科学城依托生态廊道和现有产业基础,建设中央创新区、生态文创区、硬科技产业区,聚集“十个产业组团”。其中,中央创新区以“总部+研发+居住”为主要承载功能,而分散在中央创新区周边的“十个产业组团”则布局各类产业项目,着力推动“55611”产业集聚化发展。

此外,丝路科学城内科创资源更加聚集,阿秒光源、中科院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等大科学装置加快落地建设,秦创原上市企业园、秦创原科创基金园和秦创原西电大学科技园等一批专业化载体建设进度不断推进……

“一年见雏形、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十年立新城”。随着丝路科学城的逐渐完善,一座打造产城融合新样板的科技新城,一座为科创人才提供理想工作生活的高能级现代化新城也悄然崛起。

多年来,西安高新区双创模式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创新能级不断跃升。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征程下,丝路科学城或将掀开西安高新区创新创业的新格局,迸发出更多创新奇迹,驶向城市发展新蓝海。

(图片来源:西安高新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