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生产线就能实现产品从毛坯到成品的“一条龙”生产;车底螺丝有0.1毫米的松动,也能被高精度“眼睛”检测到……眼下,青岛高新区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快推进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凝聚高质量发展强大新动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汇聚数智力量,实现“机器换人”
走进位于青岛高新区的力鼎智能装备(青岛)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力鼎智能”)自动化生产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繁忙景象。自动化生产线有条不紊地运作,技术人员忙着对设备进行调试。不久之后,这些自动化生产线将被送至不同的厂区,推动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
力鼎智能致力于为新能源、商用车、工程机械等行业提供智能一体化生产线。根据需求私人定制,一条生产线就可生产出多品种、小批量产品。
“我们的冲焊桥壳总装自动化生产线,入选2021年度山东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及产品名单,填补了行业空白。”力鼎智能机加产品部副部长石钱龙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该条生产线涵盖自动化上下料和对现有机床设备的改造,集成3D视觉识别技术、去毛刺打磨技术、数据追溯、云鼎软件YDCMES协同制造执行系统等,可同时兼容10种桥壳工件。
“这条生产线集成了桥壳生产的7道工序,实现了产品从毛坯到成品的‘一条龙’生产。”据石钱龙介绍,该生产线首次实现了平衡块的自动装卸、拧紧、搬运、存储和载有平衡块桥壳的上下料,极大提升了桥壳加工的效率,减少了人员成本和劳动强度。
“桥壳大约200公斤,非常重,靠传统的人工上下料耗时耗力。通过‘机器换人’,一条生产线可以节省10个人工。与此同时,通过自动化生产线,工序的稳定性也让产品品质大大提升。”石钱龙说。
精耕细作,不放过0.1毫米的误差
数智赋能,在减少人工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夯实了高质量发展基础。
青岛小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优智能”)开发的3D视觉技术,精度能达到0.01-0.2毫米,达到国内同类产品的最高水平。
“哪怕0.1毫米的松动,也能被我们系统高精度的‘眼睛’检测到。”小优智能总经理郭俊兴表示,3D视觉系统可以为高端装备提供“眼睛”,应用于各行各业。“保障动车安全,一颗螺丝也不能错,车厢底部的哪颗螺丝有松动,3D视觉系统立刻就能给出答案,工作人员只需根据探测结果进行排查检修即可。”郭俊兴告诉记者。
以小优智能研发的首胎字符AI视觉检测设备为例,该设备将工业面阵相机、条形光源、传动装置集成为机器视觉系统。工业面阵相机被安装在待检测轮胎的两侧,系统通过对轮胎规格的计算,可自动调整相机到最佳的采集位置,并可自动控制轮胎滚动,传动机构每滚动一次轮胎,系统将采集出一组彩色图像,实时采集图像数据,由视觉识别算法识别出图片上的所有字符,进行实时检测。检测结果与标准模板不同的,将被标记出来。
“不论是轮胎侧面的字符,还是轮胎胎冠的花纹,任何细微磨损、裂痕都能被检测到,极大提高了轮胎字符检测效率和精度。”郭俊兴表示。
力鼎智能和小优智能是青岛高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发展,众多数智力量在这里汇聚:青岛星华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出T轴碳纤维轻型材料高速桁架机器人,可替代人工搬运重型轮胎;深耕智慧农业,青岛悟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了“智慧农业管控云平台+无人驾驶车+作业机器人”三位一体智慧农业解决方案,通过数智力量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厚植沃土,打造智能制造产业样板区
近年来,青岛高新区加快建设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做优做精智能制造产业,重点发展高档数控机床、智能仪器仪表、智能控制系统、智能制造系统集成等优势产品,推进产业链条化、集群化发展。
目前,青岛高新区机器人产业链条上下游已初步形成企业梯次和产业闭环,ABB、安川、新松等6家世界机器人排名前10的企业落户。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青岛高新区抢抓数字机遇,聚焦信息安全、大数据、智能软硬件等重点领域,推动数字中国建设。
产业发展,离不开“沃土”的培植。青岛高新区出台“科创36条”提振实体经济“5+1”等一系列政策,围绕科技型企业培育全生命周期,打造扶持培育体系;对紧缺急需资金、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给予最高1亿元建设运营资金支持。在系列政策的支持下,青岛高新区创新创业动能充分释放,实体经济发展动能日益强劲。
“接下来,青岛高新区将加快构建‘1+2+1’现代产业体系,以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为主线,链接人才、技术、资金生产要素,不断拓展‘智能+’应用场景,培育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推进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国内领先智能制造产业样板区。”青岛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