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亳州全市平均停电时间为8.13小时,比2020年减少3.7213小时,同比下降31.41%,降幅位居全省第二。
3.7213小时,不到一天时间的六分之一,很快就过去了。但对供电部门来说,要想实现这个数字,背后的付出是无比的艰辛。为了让居民停电少等待3.7213小时,我市做了哪些努力呢?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市区首座室外220千伏GIS变电站
新改建电网 强化硬件支撑
“这是市区第一座室外220千伏GIS(气体绝缘组合电器设备)变电站,具有维护量少、运行可靠等优点。”3月9日下午,在亳州高新区220千伏希夷变电站,工作人员介绍,该变电站大大优化了市区电网结构,提高了高新区及其周边乡镇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
记者从亳州供电公司了解到,变电站作为电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快变电站建设速度,现有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14座,110千伏变电站36座,为电力安全运行提供了硬件支撑。
我市还加大电网改造力度。“十三五”期间,我市完成10千伏及以下配网投资26.04亿元,完成项目4157项,建改10千伏线路3227.25公里,配套低压线路11814公里,惠及423839用户。另外,提前完成2019—2021年6.93亿元贫困村电网专项建设改造任务,直接惠及13.62万户电力客户。
打好“提前量” 快速处置问题
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区用电需求迅速增长。据统计,2021年我市最大负荷230.3万千瓦,同比增长3.2%。2021年,全社会用电量93.0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8%。在2021年电力供电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我市电网总体平稳有序。
我市提前谋划,市发改委联合亳州供电公司下发《亳州市2021年有序用电调荷避峰调整方案》,明确参与有序用电的企业清单名录,客户经理逐户上门走访告知,驻厂帮扶,督导有序用电落实到位。还制定了迎峰度夏保供电措施及保电预案,科学安排电网运行方式,充分发挥电网设备供电能力。
在保障民生用电方面,我市梳理“城市生命线”用电企业供电路径,全面排查全市309户供水、6户供热及18户供气企业供电风险,组织开展输变电设备专项巡视工作,并及时处置各类设备缺陷和隐患51项,做到了“保安全、保民生、保重点单位、保重要用户”。
开发新能源 提高电源保障
长期以来,我市无大电源点支撑,对供电安全提出了考验。不过得益于近年来新能源电源的开发利用,我市供电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截止2021年底,我市新能源总装机223.8万千瓦,同比“十三五”初增长了30.6倍。
据统计,我市现有41座光伏电站,2万余户屋顶光伏,光伏总装机124.6万千瓦,占比56%,风电场10座,装机80.1万千瓦,占比36%,风光合计占总装机92%。2021年,全市新能源发电量2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3.3%,初步形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新能源的高比例接入对电网调控工作带来相当大的挑战。亳州供电公司通过加快网架建设和新能源配套储能建设,“十三五”期间共完成基建投资62.87亿元,农网升级投资31.44亿元。2021年,我市未发生弃风弃光情况,实现新能源的全额消纳。
“通过电网升级改造,提高问题处置速度,开发新能源电源,2021年,全市平均停电时间为8.13小时,同比下降31.41%。”亳州供电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提升了人民群众、企业的电力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营造了良好用电营商环境。
李鹏 管丽 孟筱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