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李景 通讯员 蒋欣羽
“以前这里脏乱差,带孩子经过附近都要掩鼻。如今经过改造变成了公园,成了娃娃们的‘天堂’,每天晚饭后一家人都要到公园里散步。”居住在新怡绿洲小区的居民刘女士说,城市环境提升改造给老百姓带来了满满幸福感。
禹会区政府东侧原区环卫所迁址后,场地一度闲置,环境比较脏乱。禹会区聚焦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要求,围绕周边辖区居民需求,倾力打造“有温度、有颜值、有内涵”的“三有”张公山北公园。
在公园谋划建设过程中,禹会区深入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践行问需为民,充分征求周边居民意见。牢固树立“四无三洁二见一线”标杆,上线“精扫”示范模式。紧紧围绕“传承践行红色精神,书写讴歌伟大时代”主题,设置“一系三场一区一道”五片区,使得昔日“废墟场”变身城市“会客厅”。
城市环境提升改造,百姓最有发言权。禹会区以群众需求为牵引,深化配套设施共治共享。从设计到施工,再到日常管理,吸纳了群众的诸多创意,尤其是周边老街坊的意见。对广场长廊进行“微改造”,设置顶棚,实现夏能遮阳、阴能避雨。对沟渠水面进行“微设计”,设置“生态浮岛”,增“颜值”提“气质”。对公共设施进行“微提升”,美化铁道80米,增设景观等8处,设置公厕指示牌3处,同时对广场内座椅和台阶进行彩绘美化,打造“进园有景、沿途有水、行道有荫,休憩有座”的户外便民空间,推动“共治共享”理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禹会区以文化融合为理念,强化复合功能多姿多彩,建成包括红色精神谱系园、入门广场、党建广场、志愿者服务广场、花鼓唱响新区、禹风厚德“好人大道”的“一系三场一区一道”五个宣传展示区域,致力植入三类元素,即文化传承“亲历地”、志愿服务“聚集地”、思想教育“德高地”,让公园处处彰显浓浓文化气息。
城市环境提升,重在日常。该区建立配套制度机制,推进广场环境卫生、便民惠民、活动秩序一体化管理。深耕“洗脸净面”提靓环境,设置“四无三洁二见一线”干净指数,实施网格化定点定人定岗动态保洁机制,日均出动保洁人员50人次、车辆机械5台次,每日完成约2万平方米建设面积的“上妆打扮”。注重便民惠民提质服务,设置志愿服务岗,提供道路指引、租借雨伞、手机充电、便民药箱、报刊地图、便民针线包等功能,累计组织志愿者近300人次,对不牵犬绳、车辆入园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下足“绣花功夫”提升秩序,开展“每月一专项 每月一整治”活动,规范停车、发放“致市民的一封信”,设置“文明交通”“请勿攀爬”等29处安全提示牌,全力提升周边环境秩序。
“广场改造以前就是一片乱堆乱放的‘破烂场’,现在每天都会有居民到广场来,有跳舞的,有下棋的,甚至有的新人拍婚纱照也会选择在这里。”附近居民纷纷点赞。
如今,“废墟场”摇身一变,成为群众休闲娱乐活动新舞台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新高地。每日2000余人次来此放松休闲,自发形成了广场舞、太极拳、健美、健步走、摄影摄像、轮滑、花鼓灯表演等各类文体爱好者团队10余支,街道社区利用广场组织开展群众广场舞、太极拳等全民健身活动50余场。同时,广场巧妙地将精神文明创建内容融入其中,组织开展“七一重温入党誓词”“道德模范故事汇巡演”等主题鲜明的文化惠民演出30余场次。举办移风易俗、学习科学理论、环境保护等各类活动100余场,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已成为群众宣传、教育群众的重要阵地,成为群众家门口的“会客厅”。
<script> window._bd_share_config = { "common": { "bdSnsKey": {}, "bdText": "", "bdMini": "2", "bdMiniList": false, "bdPic": "", "bdStyle": "0", "bdSize": "32" }, "share": {} }; with (document)0[(getElementsByTagName('head')[0] || body).appendChild(createElement('script')).src = 'http://bdimg.share.baidu.com/static/api/js/share.js?v=89860593.js?cdnversion=' + ~(-new Date() / 36e5)];</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