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重要构成,涵盖了从原材料、中间产品到最终产品生产与流通的一系列环节。我国制造业总量已连续12年位列全球首位,制造业门类齐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深圳,制造业被视为立市之本,并涌现出了一批优质的企业。其中一家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企业,在40多年改革发展中,不断开拓前行,成为中国制造业的明星企业。据不完全统计,该企业旗下有24个产品在全球细分领域实现产销量世界第一,同时在亚洲、北美、欧洲、澳大利亚等地区拥有300余家成员企业及4家上市公司,客户和销售网络分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迈向全球市场服务的多元化跨国产业集团之一。它,就是中集集团。

改变世界的集装箱——中集保持20余年的冠军产品

集装箱是中集集团的第一个主打产品,也是中集第一个世界冠军产品。这个貌似简单的铁盒子,却是跻身20世纪的伟大发明之一,并在近10年来平均每年为中集贡献约200亿元的营收。

从2020年底开始的新冠疫情,让全球的主要港口都变成一片集装箱的海洋。在美国加州的各大港口,高峰时期分别堆放着6000-15000个集装箱。港口附近的海域,还停着十多艘装满集装箱的船只等待卸载。欧美港口受疫情影响导致空箱回流较慢,形成区域性的集装箱结构性短缺,再加上中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做得很好,推动了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以上几个因素叠加,导致中国出现集运舱位“一箱难求”的局面,集装箱市场量价齐升。中集的集装箱工厂全力以赴保障生产,解决“一箱难求”。中集承担起行业领导者的责任,尽最大的努力确保供应。2021年,中集集装箱板块实现历史性的最高营收659.67亿元,助力集团大幅度刷新了历史最佳业绩。

寻根溯源,这样一家大型企业也曾一度亏损,徘徊在破产的边缘,最终依靠董事长麦伯良带领一支仅有59人的队伍,自强不息,走出了“至暗时刻”,成为了全球航运界的“深圳名片”。

时间回溯至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它让蛇口率先建设了一批以工业为主的外资企业。1980年1月,现在的中集集团也由此诞生,由招商局与丹麦宝隆洋行共同出资300万美元成立。1982年4月中集首期厂房建成,5月3日生产出第一台集装箱,9月22日正式投产。

在当时,韩国是全球最大的集装箱生产国,提供全球70%-80%的产品供应;在国内,集装箱的生产才刚起步,中集是国内第4家集装箱厂,实力也处于相对的劣势。由于集装箱业务的周期性波动,中集的集装箱投产后没多久便遭遇订单不足且价格一路下降,1986年公司濒临倒闭,最后仅留下59人。所幸中集是当时唯一建在特区的集装箱厂,并拥有麦伯良等一大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1987年,集装箱市场开始好转。当年7月,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参股,给中集带来了资金和订单。为了在全球集装箱市场拥有一席之地,麦伯良等管理层制定了严格的成本控制管理目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将每标准集装箱的材料成本削减到原来的一半。同时建立质优价廉的供应商体系,开展技术创新。通过严格的成本控制,中集一个集装箱的总成本比行业平均成本低50-100美元。麦伯良等人身先士卒,拎着皮包满世界推销中集的产品,市场也因此一点点被撬开。

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球集装箱制造中心日渐向中国转移,中集抓住发展趋势,率先制定了“中国沿海全方位生产格局”的战略方针,实施跨区域并购策略。中集采取先承包经营后兼并的模式,先后并购了青岛、上海、南通、天津、新会、大连等沿海城市的10多家集装箱企业,做大公司规模。1996年,中集以20%的全球市场份额,超越韩国现代和进道,成为集装箱行业的全球第一,并一直保持至今。

集装箱的需求与全球航运市场的变化息息相关,尤其是海上运输的干货箱,其需求和价格最易受市场影响。为不断适应市场变化,中集在1994年开始了集装箱及以外的高端产品研发,并诞生了目前市场上的冷藏箱、罐箱及各种特种箱。尤其是在全球航运业务低迷时期,中集集装箱业务板块依靠冷藏箱、铁路箱、特种箱的快速崛起,成为公司新的板块利润增长点。目前,中集在干货集装箱、冷藏集装箱及罐式集装箱等其他各类特种集装箱制造上都占据全球最大的市场份额。目前中集集装箱板块正向“集装箱+服务+金融”以及集装箱智能化方向转变,引领行业发展。

集装箱+ 创造更多世界冠军产品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不断融入世界制造业的产业链。对于一开始就面向国际市场的中集集团来说,1999年营业收入已经达到51.97亿元,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彼时,中集在集装箱领域已经连续3年排名世界第一,不过集装箱收入占据全部收入的比重达到96%,公司亟需拓展未来成长的更大空间。最先加入这一空间的产品是厢式半挂车,并逐步发展出包括平板车、骨架车、侧帘车、仓栅车、自卸车、冷藏车等诸多产品,形成了目前的中集车辆板块,也是集团旗下的一家上市企业,平均每年可创造百亿元营收,2021年车辆板块营收276.48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车辆产品的研发过程与集装箱颇有渊源。时间回到1999年2月25日,当日在澳大利亚考察的麦伯良等中集管理层,看到在路上跑的厢式半挂车,觉得和中集的箱子十分相像,似乎就是箱子上装了四轮子。仔细观察发现,这个厢式半挂车不仅承担了公路上的主要货物运输,而且很好地解决了超重、乱洒堆土破坏环境、压塌路面破坏公共设施等问题。当年国内高速公路建设突飞猛进,而运输设备和物流系统颇为落后,中集认为这是个既有商业利益又有社会意义的好商机,车辆板块从此开启。

不过,真正进入这个行业并不像简单的集装箱上装轮子般轻松。中集不仅向美国、澳大利亚这些先进国家的行业专家学习,在2001年还专门聘请麦肯锡做了一次全面的战略发展咨询。当时研究结果显示,全球半挂车的每年销售额140亿美元,是集装箱市场的3.8倍,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事实上,这一原则也是后续中集进入每一个细分行业的前提,充分论证评估,具有发展前景。

2002年开始,中集在国内接了第一批半挂车的订单,建立起车辆板块,然后慢慢开始扩张,利用练了多年的国际管理的“武功”,收购兼并了很多国内半挂车企业。当时国内刚好迎来加入WTO之后快速发展的黄金期,中集的车辆业务突飞猛进,特别是2008年后国家大量基建项目投资,让中集的车辆业务一下发展到顶点,2010年卖出15万台车,2011年销售额达到176亿元的顶峰,仅仅凭借中国这一单一市场,中集的半挂车已经在数量上成了世界第一。

国内业务飞速扩张的同时,中集车辆还将目光放到海外。2003年5月,中集以450万美元收购濒临破产的美国HPA Monon。HPA Monon曾是美国排名第五的半挂车制造商。中集将其重组为Vanguard,并打造为北美干货货车领域的领先者。2015年,中集收购比利时LAG,并在波兰建立生产基地,向欧洲市场渗透。2016年6月,中集以9170万英镑全资收购英国Retlan集团。Retlan集团产品以各类型半挂车为主,旗下有SDC和MDF两家子公司,占据英国大约八成市场份额。借助这次收购,中集顺利进入英国半挂车市场。中集车辆还在南非、越南、马来西亚等新兴市场成立附属公司。2019年,中集车辆于港股上市时的募资,也主要投资海外。目前,中集车辆在全球拥有22家生产厂,其中海外有10家组装厂,形成“跨洋经营”格局。在一系列努力之下,中集车辆的市场份额逐步提升,自2013年起,一直保持半挂车销量全球第一。

中集的登机桥业务,也是和中集的集装箱一脉相承的产品,并形成了目前中集又一家上市公司中集天达。从外观来看,登机桥也像缩窄拉长了的集装箱,而且大部分还做成了玻璃材质的透明箱子,差不多5米多高的身躯装上四个轮子。不过,看似简单的“集装箱”其实是科技的结晶,需要拥有很多专利技术。几十吨的一座登机桥,要从机场航站楼门口稳稳当当地行驶到狭小的飞机舱门口,严丝合缝地接上。几十上百位客人走上去,稳稳当当不能晃动,看似简单,其实一点也不简单。尤其是在国际上,但凡要中标一个登机桥的项目,都要符合各种严苛的技术标准。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民用航空事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时期,民用机场建设也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不过,当时的登机桥技术和市场主要掌握在美国、德国企业。1990年,中集天达研制的第一条登机桥在天津机场交付,这是一个复杂的技术创新项目,中集天达派了一支20多人的技术安装调试团队进驻天津机场,精心解决“首台套”调试交付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当系统调试成功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激动了。有了成功的第一步,中集天达的登机桥一路顺利发展。2012年,中集天达的登机桥数量达到全球第一名,占有全球40%左右的市场份额,业务范围遍及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范围覆盖全球近300个机场。2019年10月9日,中集天达还研制了全球首台无人驾驶智能登机桥,并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史基蒲机场投入启用。

不仅车辆和登机桥,中集安瑞科能化的产品、中集物联的智慧立体车库、智能猪场EPC总承包项目等等,其实都是中集利用集装箱业务形成的核心竞争优势去选择及延伸业务,走出了一条相关多元化的路,陆续开辟了车辆、能化、物流等板块,形成了一个个细分领域的冠军产品。

大国重器 摘取海工王国皇冠上的明珠

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逐步成长为世界工业制造业大国,中集也先后在集装箱、车辆、能化等工业制造领域赢得了世界市场。20世纪初,中国制造业开始向高端迈进,“高端装备”制造业也被列入“十二五”期间的战略新兴产业。中集面临产业升级,这一次,中集将触角伸向海洋工程。

海洋工程具有高技术、高投入以及高度综合辐射能力,不但代表了一国的高端制造业水平,也关乎国家未来的海洋话语权。中集2008年通过收购烟台来福士29.9%的股份正式进入船舶和海洋工程领域。当时的中国对海洋工程的了解十分有限,国内高端海工装备领域几乎空白,全球市场基本被欧美国家占据。来福士是一个有15年海工根基的企业,并有着全球起重能力最大的2万吨龙门吊和18米深的深水码头,尤其是来福士手握的6个半潜式平台的订单,让中集迅速进入这个行业,并有了今后改装、设计、建造平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一个半潜式平台造价约5亿美元,6个平台订单,前5个均采用欧美国家基础设计,主要设备由船东采购,中集进行总装建造。在完成第5个平台建造并积累足够经验的基础上,中集有条件深入到了半潜式平台的前端设计,同时也有了设备造型和采购的自主权。2017年5月18日,在中国南海神狐海域,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功从1266米深海底之下203米—277米的可燃冰矿藏开采出天然气。试采平台为中集自主设计建造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钻井平台“蓝鲸1号”。它配备了全球最先进的DP3动力定位系统,其通过收集平台底部8个推进器的转速、方向,以及风、浪、海流等环境参数,进行精密计算和分析,确保“蓝鲸1号”保持在飓风、海流的袭击下岿然不动。值得一提的是,“蓝鲸1号”也是中集又一个“交钥匙”项目,完成了从设计到采购、生产、调试至最终交付的总承包建造。一个半潜式平台可带动400多家配套企业,中集经过近10年的锤炼,在海工领域不仅锻造了“蓝鲸1号”及其姊妹“蓝鲸2号”等“国之重器”,而且为全球市场交付了超过20座深水半潜式及自升式平台,这些平台分布在挪威北海、巴西、西非、波斯湾、墨西哥湾、里海、南海等全球主要海洋油气产区作业,中集已成为国内海洋工程平台高端制度领域的领跑者,产品步入国际一流行列。

中集在海工平台上建造优势,又进一步转化为项目开发和产品的优势,中集海工近年来陆续进军海上风电、绿色氢能、碳捕捉与封存利用为代表的海洋新能源产业,开发以海洋渔业装备和养殖为代表的海洋蛋白产业,以及包括海上数据中心等海洋空间利用产业,构成4+N的新赛道格局。

地球的表面积70%是海洋,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石油来自海上,海洋特别是深海有巨大的宝藏,走向海洋是资源开发的必然趋势。其中,海洋工程的制造是走向海洋的必备能力,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发展海洋工程,走向高端制造业也将助力中集迈向未来,成为更加强大的世界级企业。

从制造到“智造” 中集迈向全球先进制造企业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参与国际竞争,成为目前世界上工业体系最健全的国家和全球制造大国。1982年投产的中集集团就是改革开放后新成立的第一批制造业企业之一。40年来,中集以集装箱产品为起点,将产品线延伸至道路运输车辆、能源化工及食品装备、海洋工程、空港设备等业务领域,并实现从传统机械制造向数字化高端制造转变,迈入了全球先进制造企业。

激光切割下料、机器人焊接、KTL喷粉涂装……在中集车辆的“灯塔”工厂内,智能化生产线精密衔接每一道生产工序,用模块化方式生产整车部件,这些零部件会根据市场需求,运送到全球各地灵活组装。“灯塔”工厂始于2014年,是中集智能化、自动化与数字化制造工厂。截至2022年,中集在全球建成了13家半挂车“灯塔”工厂、7家中国专用车上装“灯塔”工厂、2家中国冷藏厢式车厢体“灯塔”工厂。“灯塔”工厂可以节省40%的人工,生产效率和物流效率大幅提升。目前,依托“灯塔”工厂,中集车辆板块已建成了初具规模的“高端制造体系”,实现从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现代环境友好型企业转型升级,让公司产品在全球同类竞品中拥有更高品质和价格优势。目前,中集还正在积极探索构建“灯塔”工厂2.0版本,即“灯塔”制造网络。

“灯塔”工厂是中集车辆探索高端制造的产物和缩影。事实上,在中集产品中,也是传统制造向多元化高端制造转型升级的凝结。举几个简单的例子。2017年5月,承载无数国人大飞机梦想的C919大型客机在上海浦东机场成功首飞,其C919机身由中集通华公司从南昌运到上海总装基地。为了适应大型机身装载的运输,中集特别定制了运输箱体和机身运输车,实现了密闭式、防水、防尘等要求,有效保护了飞机机身特殊物质在长途运输中的特殊要求,“中集制造”又一次在航空航天领域展现了物流及制造装备方面的产品优势。2018年8月,中集5年前研制成功的全球首款独立蓄热控温集装箱,开始批量投入到中欧铁路货运常态化运输,成功解决了中欧铁路极寒天气下无法运输电子产品的难题。“黑科技”的应用,让中集集装箱这一冠军产品又添加了新的成员。2021年6月,由中集冷云智能医药冷链温控箱装载的100万剂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分批次全部运抵摩洛哥。此次发往摩洛哥100万剂、总重达80吨的肺炎疫苗由中集冷云提供温控包装解决方案。中集冷云XT系列被动制冷温控箱,具有箱体大、自重轻、装载率高,托盘底便于装卸,温控时效长达150小时以上的特点,满足大批量、长时间的疫苗或药品冷链运输。而且中集冷云产品可根据产品的不同特性提供常温(15℃-25℃)、冷藏(2℃-8℃)、冷冻(-25℃至-15℃)等多种温控解决方案,稳定、安全、及时的冷链包装和运输服务。2022年4月中集采用模块化建筑的冰岛万怡机场酒店落成,这是中集模块化建筑在北欧承建的首个项目。该酒店每一个建筑模块都是由中集模块化建筑在中国广东江门的工厂内预制(包括大部分室内装修)完成,通过集装箱船从中国华南驶过马六甲海峡,穿过印度洋、地中海,再一路向北抵达冰岛港口,海上航程40天,并在运抵冰岛后9天内组装完毕。截至目前,中集模块化建筑的落地项目已覆盖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日本等国家,建成房间数量超过45000个,比传统建造时间可缩短30%-50%,建造成本可减少10%-30%。

在许多人看来,制造业较为简单,门槛不高。事实上,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强大的根基,最考验一家企业的成本、效率和综合优势。中集成立之初,以集装箱为抓手进入产业,通过引进部分专利和不断自主创新,大幅提高产业能力,实现了行业里的领先地位。同时,又在核心产业链中进行研发创新突破,牢牢掌握产业的基础,把简单产品做成了不简单,把核心产品做成一个全球优势产业。此外,中集还不断进行自我突破,从“智能制造”“梦工厂”“灯塔工厂”直到“智慧物流”,例如参加可燃冰试采,自主设计建造深海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深海养鱼工船、绿色集装箱运输船、C型罐LNG运输船……中集不断进行产业结构的系统升级,应用数字化、工业机器人和物联网技术升级现有制造体系,一步步实现了智能制造,由此也诞生了“绿色模块化酒店”“无人驾驶旅客登机桥”、液氢储运装备、集装箱中欧专列和铁海联运等一系列的智能制造产品,将中集一步步打造成为一家全球先进制造企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