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今年年初疫情来袭。在这场抗疫战斗中,“120”急救电话再次凸显了作为百姓的生命线的重要作用。根据区域疫情发展调配急救力量,增强指挥调度能力,增加急救车组数量,创新管控区内闭环运转机制,重压之下不仅保畅通,更要追求高质量,市急救中心最高峰一日呼入5000余通电话,刷新了历史纪录,急救电话10秒接听率仍然坚持100%。正是每一位急救人员的坚守,为本市建立起了快速反映、高速运转、安全可靠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

保证老百姓生命线畅通 10秒接听率保持100%

“从1月8日天津确诊本轮新冠肺炎感染者后,我们预测120急救电话的呼入数量肯定会有所增长,如果疫情加剧,则会迎来成倍的话务量。”天津市急救中心调度科科长刘艳说,“为了保证120能够顺利接通,我们请120指挥调度系统工程师和联通、移动运营商一起沟通扩容问题。”

迎战奥密克戎,最终市急救中心增加铺设了4条语音专线,增加6个临时受理席和2部移动受理席,可以同时满足210路急救电话打进打出的需求,最高峰时31名话务员同时在班,保证老百姓生命线的畅通无阻。“根据以往的经验,出现疫情后会有很多市民打来电话,这些人并不需要派出120车辆进行急救,而是针对疫情的相关信息进行咨询。为此,我们完成了50个移动咨询席的硬件储备,根据咨询呼叫量动态开通调整移动咨询席,满足市民咨询服务,提升城市的温度。”刘艳说,“急救中心派出‘专班’负责转运新冠肺炎阳性病例,同时安排闭环车辆在津南等区域执行疫情相关急救任务。”

正常情况下,每部救护车由医生、护士、驾驶员和担架员组成,而这次为了减少感染风险,闭环车辆仅安排一名驾驶员和一名医生。党员优先上、驾龄长的上、临床经验丰富的上、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强的上……根据疫情的发展,闭环管理车辆从最开始的28辆逐渐增加到70辆,最终组成了140人的闭环急救队伍。

疫情期间,市急救中心仍然保持急救电话10秒接听率100%。这个100%意味着什么?刘艳告诉记者,市急救中心120急救电话呼叫量同比骤增70%,调派急救任务数同比猛增82%。“所有的调度员尽自己最大可能去接每一个电话,在最短时间内问清所有的信息,做好车辆调度安排。

全力满足老百姓一切就医需求

“我们调度员在派车的时候就已经标注好了‘封、管、防’来区分不同的区域,以便于急救人员‘接任务单’。这70部闭环车辆的使用,也与以往不同。正常情况下,我们只负责把患者送到医院,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路上没有社会车辆,人员不能随意移动,老百姓一切的就医需求都需要我们来满足。”刘艳回忆说,伤口换药的、透析的、产检的……由于防疫要求,平时“一脚油”自己就可以去医院的现在都要用救护车运送。

“8日的时候,我们接到了一通电话,呼叫者的母亲因骨折在天津医院住院,那天正好是出院的日子,但是家里被划进了封控区。他和爱人都在防疫岗位上,父亲也不能出门。他向我们求助如何将行动不便的母亲接回家。”刘艳说,“那时候,疫情刚刚出现无法确认病人可否返回,所以协调了多个部门最终确定病人可以返回家中。我们的急救人员将其母亲安全送回家中,并与其老伴和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接。小伙子特别感谢我们,没想到120帮他解决了大问题。”

急救人员的技术经得起考验

“那天我们接到的是一位哮喘患者女儿的电话,她在电话中告诉调度员,父亲一人住在管控区,在家中感到呼吸不适,期望给予帮助。”急救五科医疗组长潘三改医生告诉记者,在和女儿的通话中,急救人员获悉患者心脏不太好,并且有哮喘病史,随即做好相关准备。

“到达现场后我们确定患者是心衰状态,血氧饱和度只有80多,并且有哮喘症状。我马上给患者开通了静脉面罩吸氧,静脉注射抗喘药物。”潘医生告诉记者,穿着防护服,带着口罩、护目镜和两层手套。护目镜上有哈气会出现失真的感觉,手部灵活度也会差很多,这样一身防护装备情况下,做留置针静脉穿刺是对急救人员技术的一种考验。经过静脉注射,患者很快得到了缓解,急救人员迅速将患者送达医院,患者的女儿早已在院门口等候,经过简单的交接后,患者顺利入院就医。

31周急产的一位产妇在津南医院分娩后,婴儿需要转到儿童医院的新生儿科,当时只有婴儿的姥爷跟着救护车。潘三改负责当时的转运工作,她告诉记者:“当时我就问姥爷‘您抱过小孩吗?’姥爷说‘没有’,我就和姥爷商量,要不我来抱吧,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31周出生的婴儿,这真是我抱过最小的孩子了。”

孩子虽然生命体征平稳,但是这种情况是需要暖箱保暖的。上车前,潘三改就让师傅调高了空调,营造出一个“移动暖箱车”。到了车上,潘医生给孩子戴好氧气面罩,紧紧地抱在怀里,生怕路上颠簸导致面罩脱离而出现呼吸不畅。就这样,一路急速又平稳地开到了儿童医院,将婴儿送到了新生儿科医生手中。

(津云新闻记者赵颖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