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百问》中写道:“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自古以来,清明节就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然而,在当前的特殊时期,群众集中祭扫可能会导致短时间内人流、车流高度聚集,不利于疫情防控。因此,社会各界应携起手来,运用网络祭扫、直播祭扫、家庭追思等新型祭扫方式,擦亮“文明底色”,拧紧疫情防控这根弦,让清明更显“清洁明净”。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争做革除陋习的先行者。敬天时,尊祖先,这是传承千年保留下来的习俗,固然需要传承。但对传统的传承,既要悟其形,也要得其核。诸如焚烧纸钱、燃放鞭炮、摆放祭品等传统陋习,带来了不少环境和安全上的隐患,这种不文明的祭扫方式,不仅背离了传统的社会文化价值,更与绿色发展理念背道而驰。国家文明需要社会文明来诠释,社会文明需要公民文明来体现。诚然,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传统陋习已延续千年,要想在短期内杜绝非易事。那么至少从我们这一代开始,应从我做起,认识到绿色环保祭扫更符合文明的特征,让符合时代特色的文明祭扫理念深入人心,把更多的绿水青山留给子孙后代,造福于人民,争做革除陋习的先行者。

传承勤俭节约家风,争做移风易俗的推进者。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清明祭扫活动是家风传承的重要方式,正因如此,清明这个传统节日才被赋予了与众不同的意义。为了以好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并在清明传统文化的浸润下,通过各种有益的形式更好地传承下去,要求我们将理性贯彻到家风中去,让家风传承过程中带着新时代的气息,凝聚起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有的人在以前祭扫时总是带来大量祭祀物品,过于丰盛不说,甚至烧真币,送现金,以显所谓“孝心”。殊不知,祖辈看重的不是子孙是否“成功”,而是子孙是否勤俭节约、平安健康。另外,祭祖讲的是虔诚,并不在乎祭祀物品的多与少。不然,不良家风一旦传承下去,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这警示我们,当老人在世时子孙要孝爱有加,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要珍惜眼前,“常回家看看”,而当老人逝去,需要在清明时节为他们祭扫时,就要求我们坚持做移风易俗的推进者,转变观念、摆正心态,相互之间不攀比、不盲从、不铺张浪费,让勤俭节约的良好家风不断传承下去。通过看似小的改变,让家风建设与时俱进,为塑造个体人格、形成文明的社会风尚提供支撑。

倡导社会广泛参与,争做安全有序的维护者。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同时,时刻警惕火灾事故,杜绝各种安全隐患,每个公民都不能置身事外,社会各界应广泛参与,坚守安全底线,争做安全有序的维护者。在守护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树立现代文明行为意识的过程中应坚持多管齐下,相关部门要以多种形式向群众传播“文明祭扫尚新俗”的理念,积极倡导和鼓励从注重实地实物祭扫转变到从思想和精神层面来缅怀亲人,降低因聚集性祭扫活动而可能引发的感染风险;先进团体要发挥带头作用,营造文明祭扫氛围,通过下发《倡议书》、悬挂条幅等宣传方式,为文明、安全祭扫创造条件;作为个人,对于逐渐背离传统文化的不文明祭扫方式,应该坚决予以摒弃,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亲属、朋友和周围群众自觉抵制陈规陋俗,带头拒绝铺张浪费,带头遵守安全规定,营造“清洁明净”的祭扫环境,传承好清明节的传统文化,为新时代文明建设提供更多精神动力。

(作者:天津市津南区八里台镇 田晓旭)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