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4月22日,天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深学笃用 天津行动——静海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主题新闻发布会。静海区副区长张永涛表示,静海区稳粮食、强种业、引项目、补短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各项工作稳步前进,总体向好。
保粮食强产业,促进农业高质高效
张永涛介绍,2021年,静海区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粮食播面由2020年的97.8万亩增加到107.1万亩,产量37.98万吨,创历史新高。新建设施农业2.07万亩,培育提升市级合作社9家、市级示范社2家、国家级示范社10家。稳定生猪养殖,实现生猪出栏26.76万头。推进现代种业提升,引进小麦、南瓜新品种6个,1200亩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扩繁基地平均亩产量达到350公斤,1500亩海水稻示范项目试种成功。台头西瓜产业强镇、奶牛产业集群等重点项目落地建设。
“十四五”期间,静海区将坚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新建高标准农田7.49万亩,粮食播面稳定在102.5万亩以上,综合生产能力30万吨以上。张永涛表示,静海区将加快推进种业提升,发挥奥群牧业国家级肉羊核心育种场优势,做大做强肉羊种业。打造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扩繁基地1个,建设完善种公猪站1个。大力发展精品农业、观光农业和设施农业,做大做强现代畜牧业和绿色渔业,力争到2025年设施农业面积达到6万亩、建成万头生猪养殖场1个、优质水产品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培育发展独流老醋、台头西瓜、罗阁庄香酥梨,小高庄脆枣等特色产业。统筹农产品生产基地与精深加工协同,抓好陈官屯镇冬菜和王口镇炒货加工基地建设,努力打造多点支撑、多极增长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补短板强弱项,促进农村宜居宜业
“2021年,静海区实施静海镇、大邱庄镇23个村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建设,重点在自来水改造、生活污水处理、道路硬化等方面补齐民生短板。”张永涛说,“十四五”期间,静海区将继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抓好25个市级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创建,全面开展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和经济薄弱村扶持工作,力争将12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成具有静海区特色的兴业之乡、宜居之乡、文明之乡、幸福之乡,75个经济薄弱村达到“五增五提升”的标准,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
抓改革保稳定,促进农民富裕富足
2021年,静海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稳步推进,构建成全市唯一整合户、人、地、房信息的宅基地调查摸底数据库。制定宅基地资格权、使用权等6个管理办法,筛选出7个村各有侧重地探索改革路径。深入开展农村经济组织问题合同整改,规范农村集体经济合同管理,两年累计挽回经济损失约3600万元。
“十四五”期间,静海区将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各试点村稳慎开展确权登记、腾退补偿、统筹利用等工作,满足村民住房需求,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增加村民收入。到2025年土地规模经营比重稳定在75%以上,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达到38家,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40家。完善农业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农业、定向生产等形式,促进小农户稳定增收。
引项目谋布局,现代农业有的放矢
发布会上,张永涛重点介绍了静海区智能农业研究院项目,该项目由天津市农业农村委、静海区人民政府和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建设,项目选址子牙经开区高新产业园,总投资2亿元,预计今年8月开工建设。将重点开展农业遥感、无人机等方面的创新性研究,培育智能农业研发与制造载体,推广农业物联网成套设备,建设智能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服务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推进静海区“智能农业名片”建设。
“十四五”期间,静海区将围绕“全力打造现代都市型农业升级版,加快建设京津冀都市圈精品‘菜篮子’定制基地、现代化国际化农产品电商物流中心、智能农业创新发展高地”的总体定位,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到2025年,构建形成“一园、五区、五片”的现代农业空间布局,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津云新闻记者 赵颖妍 摄影 蒲永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