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今年航天日主题是“航天点亮梦想”,旨在进一步宣扬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理想信念,以航天梦托举中国梦,激发汇聚逐梦筑梦的磅礴力量。在第7个“中国航天日”即将到来之际,中国空间站落户滨海新区10周年暨空间站任务2022年誓师动员大会在滨海新区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以下简称五院)天津基地举办。

空间站任务2022年誓师动员大会在津举办

一直以来,滨海新区把航空航天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性产业精心培育,已建成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超大型航天器研制及产业化应用基地、航天光电信息产业化基地等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航空航天产业高端制造研发基地,形成了以大型航天器、直升机、无人机、新一代运载火箭、卫星、空间站为代表的产业发展格局,下一步将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航空航天高端制造承载区。

“自2012年中国空间站任务落户五院天津基地以来,天津滨海新区与五院紧密连结在了一起。”五院党委书记赵小津表示,十年来,空间站任务融合了我们共同的初心与梦想,凝聚着我们共同的奋斗与拼搏,见证着我们共同的荣耀与辉煌。

伴随着神舟十三号任务圆满成功的喜悦,携手迎来全面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全面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决战决胜时刻。在天津滨海新区的倾力支持和精心呵护下,航天科技产业园逐渐发展壮大,孕育了一个又一个航天奇迹。赵小津表示,未来一系列重大工程研制任务都将在天津实施、从天津出发。天津将成为继北京之后我国重要的航天产品研制基地,任务十分艰巨、使命更加光荣。后续,五院将大力推进与滨海新区的合作,力争在更多领域、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共同发展,携手开创合作发展新局面,推动航天精神广远传播,为航天梦、中国梦的实现,激发更深厚、更磅礴的力量!

在活动现场,中国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代表空间站全体试验队员面向党旗进行庄重宣誓并表态,充分发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全力以赴夺取空间站建造任务连战连捷。

据了解,2012年2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与滨海高新区签约,将载人空间站等超大型航天器项目落户滨海高新区;同年9月,大型航天器AIT中心开始建设,并于2015年4月建成投用。目前,天津基地已建成包含大型航天器AIT中心在内的13个项目,成为能完成以中国空间站为代表的大型航天器总装测试任务试验基地、卫星批量生产基地、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基地。

天津企业护航“宇宙之旅”

近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来自天津的五院518所的多个创新成果应用到了本次载人飞行任务当中,成为航天英雄背后的坚强技术后盾。

此次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结构与神舟十二号相似,均是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构成。其中,神舟十三号的轨道舱和返回舱在地面运输和转场过程中使用的都是518所为它们量身定制的专属运输包装箱。这些518所出品的运输包装箱有着可靠的结构强度和刚度,具有温度控制、湿度控制、压力控制、密封控制、减震等功能,同时还能够满足密封检漏、短时间停放的需求。

据518所有关负责人介绍,与以往的包装箱相比,518所的工程师对这款包装箱的监测系统进行了特别的调整。首先是根据包装箱沿途运输的各种环境,对监测系统的硬件进行升级,可在多种恶劣外部环境中可靠工作。此外,工程师们对包装箱内的监测系统软件进行了优化,增加了温湿度显示曲线窗口和自动对时功能,数据分析也更加简洁明了。同时,还为该监测系统新增了高速数据传输功能,对总共110个小时约200G的数据全部下载,只需大约4小时。

此外,518所还承制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上的宽波束中继天线,其中包括宽波束中继S接收天线、宽波束中继S发射天线,共计4副天线。这些天线均属于518所成熟产品,它们采用了圆锥形双线螺旋形式,可以实现宽角域的平顶波束,主要用于实现飞船与中继卫星和地面的通信功能。

518所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主要研制单位之一,在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二十多年历程中,伴随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一路前进,先后参与了我国全部型号的载人航天器研制任务,为确保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

巧手做模型 20年航天梦

在航天日到来之际,五院天津基地等航天企业举办主题活动外,爱好航天事业的天津市民也参与到航天知识的科普中。

一张工作台,台上堆着一摞纸盒、烟盒,一副老花镜,旁边摆着尺子、剪刀、改锥、美工刀、双面胶带等工具,这就是今年66岁的平耀辉老人位于滨海新区的“五老家庭青少年工作室”,也是他制作航天模型的工作室。平耀辉是大港油田退休的一位老党员,二十多年来,他作为一名航天爱好者为人所知。2000年左右,他为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的成果所震撼,萌发了制作航天模型的爱好,多年来完成了260多颗卫星模型。从东方红一号到今天的导航卫星,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从神舟号到天空对接的空间站,国家每发射一颗卫星,他就做一个模型,翻看着自己拼接的模型图示,谈起自己制作的航天模型,他满面笑容地打开了话匣子。

“开始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怎么做航天模型。试过铁皮、废塑料瓶、手绘,都没有展示出我想要的效果,最后才想到用烟盒拼图。”用烟盒、月饼盒等纸盒拼接出的模型不仅环保、好收集材料,更达到了平耀辉想要的效果,废旧烟盒发出金属光泽,做出的卫星不仅能较好地体现出透视效果,还能展现出太空的未来感和科技感,即使昏暗的室内也能闪闪发光。

4月21日上午,在平耀辉老人的工作室,他捧着一本自己收集和撰写的航天图册,封面上面他用毛笔写着“中国航天”,里面都是他用纸盒剪贴、绘制的航天器图片,每翻开一页,他就讲出一个关于航天器的小故事:“这是东方红一号,1970年4月24日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4月24日也是我国的航天日。那时我还是个小孩,非常激动,非常震撼,当时没有电视机,每天守着收音机听着发射进程,第一颗卫星发射成功对当时的工人、农民的鼓劲儿太强大了。”

听广播、看报纸、看电视、上网查,随着航天知识的累计,终于他在2000年左右开始了自己制作航天模型,他的航天爱好逐渐为人所知,航天模型还在航天艺术大赛中获奖,经过媒体的报道,他经常为社区、为企业、为学校进行科普讲座。滨海新区关工委还在平耀辉工作室挂牌成立了“五老青少年工作室”,每年都有很多人来此参观,“来参观航天模型,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一个家庭还是两个家庭,我都要认真讲解认真对待。”

“我曾进入校园为小学生进行科普,当时我就拿着这个北斗卫星的模型照片。孩子们听了我讲北斗导航卫星的故事,都很激动,鼓掌欢呼。”2000年10月31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导航定位卫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为“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我国逐步摆脱了对国外导航系统的依赖。

航天点亮梦想,聊起航天梦想,平耀辉最大的期盼是能亲眼见到航天器,曾经因为参赛获奖,他有机会去参观,但是由于时间不巧没有成行,对此他感到有些遗憾。不过,即使没有亲眼目睹航天器,他对航天的热情依然不改。(津云记者 郭强 刘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