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人才”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多次提及的关键词。特别是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今年以来,济宁高新区积极实施“科技引凤”引才计划,充分释放创新谷人才集聚效应,探索高层次人才精准引育机制,构建全链条科技人才服务新模式,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育取得明显成效。2021年,全职引进外籍院士2人,3人入选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10人获批省级以上科技人才项目,2人获批济宁市创新领军人才项目,新增外国高端人才及专业人才50余人。今年以来,累计组织申报“泰山”系列科技人才项目14人,其中9人推荐至省科技厅;1人通过山东省重点外专人才计划实地考核;新增外国高端人才及专业人才9人。
实施高标准人才扶持政策。针对高层次人才“引、育、用、留”中的难点痛点,济宁高新区出台了“创新九条”(《济宁高新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济高新管发【2021】4号),在中央和省市奖励补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码加力,进一步强化人才创新政策支撑。鼓励申报重点人才工程。申报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并通过市级资格审查的,给予申报单位申报工作负责人1万元一次性奖励,通过省级资格审查的,给予申报单位申报工作负责人2万元一次性奖励,单项申报按照就高不重复的原则进行奖励。申报省级重点人才工程,并通过市级资格审查的,给予申报单位申报工作负责人1万元一次性奖励。
激励人才创新创业。对重点人才(团队)及其创办的企业或承担的项目实施跟踪关注,围绕企业或项目的生产经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市场前景等内容对人才(团队)作用发挥情况进行评估,评估优秀的,授予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称号,给予20万元一次性奖励。奖励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区自主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依法批准设立的非营利性研究开发机构和高等院校,从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中给予科技人员的现金奖励,符合税收政策规定的,按减50%计入科技人员“工资、薪酬所得”。
构建高情度人才引育机制。创新开发人才服务平台。依托“济宁创新谷科技云平台”,开发科技人才服务平台,搭建动态科技人才数据库,根据人才信息、项目条件、人才工程体系以及企业经营情况等信息,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针对重点人才绘制“画像”,设计人才培育路线图,对人才实施精准跟踪培育,指导申报人才项目,科学跟踪重点人才有关考核评审、政策兑现、资金使用指导等管理服务工作。搭建人才项目线上对接平台,开发智能匹配、线上交流等等功能,为引智单位在人才项目储备、评价及培育等方面提供更加科学、精准的信息化服务。创新人才精准引育机制。
精准跟进重点项目引才,与健康产业园、高端装备产业园等部门单位保持常态化对接交流,及时掌握激光所、永生、好丽友、小松等企业对外合作和项目招引情况,深入挖掘、储备人才引进资源。持续提升人才精准服务,依托科技人才引育和来华工作许可等政策文件,持续开展人才政策的宣传解读和精准推送,全流程精准指导人才有关项目申报、考核评审、政策兑现等管理服务工作,不断提升重点科技人才培育成效。积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主动对接合作省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海外引才工作站等优质第三方机构,挖掘优秀科技人才和科技项目来区创新创业和落地。
打造高能级人才双创平台。聚焦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需求,积极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探索出“政府自建”“政研共建”“助企合建”三大类创新平台建设模式,助推高能级创新平台集群式落地、矩阵式发展,进一步激活创新人才动能。“政府自建”模式。投资1200万元,建设3000平米新材料领域专业孵化平台-昆仑创新研究院,围绕第三代半导体新材料、高分子新材料、先进碳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培育新动能,目前落地高成长性企业10余家。聚焦科技文化融合发展,打造科技文化企业孵化平台-济宁文化创意产业园,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培育高企8家。“政研共建”模式。高新区与齐鲁工业大学共建山东省光电产业技术研究院,5年内给予5000万元扶持,用以支持激光所科技成果转化;高新区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编制用于研究院高层次人才引进,着力打造成为汇聚国内外研发力量的重要载体,助力全市231产业发展。
高新区与山东大学、浩珂科技共建土木工程先进技术与产业研究院,3年内给予150万元扶持,推动土木工程新材料与绿色低碳技术方面关键技术攻关。“助企合建”模式。市、区两级补助1亿元,支持山推股份牵头建设山东工程机械智能装备创新创业共同体,获批全市唯一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获省财政资金补助5000万元。目前已与中科院、浙江大学等多家高校院所开展合作,集聚国家和省级研发平台28个,掌握工程机械装备核心专利技术3700余项。
济宁高新区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努力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图片来源:济宁高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