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乡村振兴中找准突破口、好抓手?焦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今年以来以打好“五场战役”(耕地保护持久战、乡村产业攻坚战、集体产权保卫战、村级收入清零歼灭战、人居环境整治速决战)为抓手,推动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步安宁。


(资料图片)

耕地保护持久战,守牢底线

耕地保护是底线,是乡村振兴的基本保障。

示范区深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争取上级资金2568万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3000亩,完成13000亩水毁高标准农田灾后修复任务,通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推动耕地保护与利用。同时,加大日常监管巡查力度,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所“前沿哨所”作用和“田长制”工作机制效能,对全区永久基本农田进行动态监测管理,2022年以来累计巡查2048人次;实施“划分网格、责任到人、明确任务”的网格化监管,形成关口前移、触角延伸、重心下沉的工作格局。

为坚决打击违法占地行为,示范区严格落实耕地网格化田长制管理,全区违法占地行为明显减少,成效显现。截至目前,省级下发图斑及巡查发现新增违法占地行为15宗,占用耕地面积7.14亩,占用基本农田面积2.41亩,目前已全部拆除复耕。

耕地保护持久战,稳定了粮食种植面积。示范区扎实开展农田水利设施排查整改,完成260眼机井的整改提升工作;持续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专项整治行动,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目前全区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7.41万亩以上,其中优质小麦种植面积保持在2万亩以上。

乡村产业攻坚战,富民增收

产业是富民之本。

示范区聚焦三产融合“育主体”,按照“抓产业、强龙头、聚集群、建园区”的思路,改造、培育、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经营主体。全区共有生产企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226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6家,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家、省级示范合作社2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家、市级示范合作社11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7家。2022年以来,积极开展区级示范社及家庭农场评定工作,完成2家国家级示范社监测工作,新创建省级示范社1家、市级示范社3家、市级家庭农场4家,新创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示范区奶牛现代农业产业园)。

在发展产业上,示范区围绕休闲旅游促融合。充分发挥示范区区位优势,推进“农业+旅游”融合发展,把农耕文化、乡风民俗、农业文化遗产与农业的生态价值、养生体验融合挖掘,突出特色。打造阳庙镇北西尚生态旅游观光村、共利千亩葡萄观光采摘园、龙凤田园怀药文化体验基地、老农民种植合作社采摘旅游基地等“农业+旅游”特色产业。坚持以工带农谋发展。大力发展涉农加工产业,与清农学堂研究院合作,开展芋头等农产品加工产业融合发展试点。以焦作蒙牛乳业有限公司、祥云芝麻糖专业合作社、焦作市三诺饮品有限公司、河南怀圣药业有限公司等涉农加工企业为主导,辐射带动周边农村经济产业链发展,加工企业年产值超过百亿元,有力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发展优势产业突特色。坚持科技赋能,依托清华农学堂等载体,强化与市农林科学院等机构合作,推动北睢村等“四优四化”项目花生示范田建设。实施高效农业发展行动,推进苏家作乡、阳庙镇“司家寨芋头”“四大怀药”“高烈度辣椒”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龙凤田园四大怀药”“华啸共利无核红宝石葡萄”“画中田无公害蔬菜”“和酥”“延陵大葱”等5个特色品牌。

集体产权保卫战,公平正义

集体产权保卫战,促进公平正义。

示范区不断强化工作保障,打好集体产权保卫战。活动开展以来,针对各项情况细化措施,结合各村实际,一案一策,制定具体有效的解决办法,限期逐一落实解决,彻查整改少数人超期限承包或租赁集体资产、以畸低价格承包、少交纳或不交纳承包费、强行霸占集体资产资源等情况。

同时,迅速组织专项行动。各乡镇(街道)按照《示范区农村集体产权“三清理一规范”工作方案》要求,扎实开展农村集体产权“三清理一规范”工作,全面推进清理合同、清理资产、清理欠款行动,有序规范集体资源资产资金管理制度。持续深化整治成果。2022年以来,共整治并清理不规范合同57个,追回集体资源承包费欠款118万元,清理、收回、整改土地612处,面积达19.09万平方米,其中拆除“一户多宅”“划新不丢旧”“空宅危房”等房屋面积5万余平方。通过全面开展“三清理一规范”行动,从根本上解决不合法、不公平、不规范现象,解决当前农村存在的集体资产家产不清、资产不明、财产流失问题,推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村级收入清零歼灭战,壮大集体

村级收入清零歼灭战是壮大集体经济之战,意义重大。

示范区强化村集体资金监管。各乡(镇)街道、行政村加强三资管理工作,实行集体资金监管,发挥集体资产、资金最大效益;计划分三年将全区40个零收入村进行清零,第一年完成10个村,第二年、第三年各完成15个村。

扩大村集体增收渠道。区农业农村部门会同组织、财政等部门进行村集体项目扶持,鼓励有条件的村成立物业、商贸、运输、建筑、旅游等实业公司,承接相关业务项目,增加各村经济收入;发挥乡、村两级主体作用,强化招商引资,因村制宜发展“一村一品”,引导乡村发展种养结合、传统手工业、农产品深加工、电商、物流、文旅等产业项目,扩大村集体增收渠道。

实施村级收入清零行动。各乡镇(街道)按照全区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的安排部署,召开专题会议、农村“两委”干部会议,广泛动员、因村制宜,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禀赋,积极开展村企合作、股权合作,拓宽增收渠道,逐步增加村集体收入。2021年,全区零收入40个村,占比38.46%;2022年以来,全区104个村中,零收入村28个,占比26.92%,较上年度减少12个村,减少11.54个百分点。其中,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村4个,占3.85%;收入在10万元—100万28个,占26.92%;收入在5万-10万的村有12个,占11.54%;收入在3万—5万的村11个,占10.6;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村21个,占20.19%。

人居环境整治速决战,生态宜居

示范区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不断巩固提升“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的成果。以开展“六清”、治理“六乱”为重点,采取督导检查、明察暗访、观摩评比等方式,持续推进集中整治行动,累计清理垃圾堆(带)16000余处,整治乱搭乱建420处。大力实施绿化亮化工程。争取上级资金75万元开展1个森林特色小镇和3个森林乡村示范村创建;组织各村开展村内、房前屋后绿化,共种植适宜树种18.4万余株;新安装路灯2000余盏,村庄出入口和主要街巷基本实现路灯全覆盖,有效改善了群众夜间出行条件。

同时,梯次推进农村污水治理。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的原则,累计投资2.65亿元,规划实施示范区村镇污水综合治理项目,补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短板。示范区村镇污水综合治理工程一期项目涵盖36个村,已完成污水收集管网铺设180余公里,建成农村污水处理场站14座,已全部运营。二期污水治理项目涵盖51个村,正在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待项目建成投用,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污水治理难题。日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新建改建“四好农村路”30公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村庄背街小巷硬化工作,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步路”。2022年计划硬化22个村,实际完成23个村,硬化背街小巷110条,总长度14.74公里,面积6.3万平方米,惠及群众5778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