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可以参与文物修复和文物鉴定,甚至还有机会真正参与考古田野发掘……2月6日上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黄埔工作站、黄埔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中心在广州实验中学揭牌成立。据悉,这是全国首个校园考古工作站。该工作站位于中新广州知识城,与广州实验中学合作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将通过“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积极展示传播黄埔丰富的考古成果,打造大湾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黄埔样板”。


黄埔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中心、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黄埔工作站在广州实验中学揭牌成立。


(相关资料图)

首创实体综合性区级文物保护平台

据了解,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黄埔工作站、黄埔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中心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是全市第一个实体化运作,集考古资料研究、整理、修复、展示研学和交流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区级文物保护研究平台。

“成立该工作站,就是要发动社会力量,特别是教育部门一起联动来做好考古成果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将其转化为社会公共资源、教育教学实践资源。”广州市考古研究院院长易西兵表示。

该工作站首创政、校、研三方合作,在国内考古文博界、教育界都是一次创新与探索,为双方利用文物资源深度开展教育教学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也为馆校合作工作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黄埔区副区长何宇鸿表示,工作站的成立是市区联手、文教融合,在文化研究和展示领域的全新谋划,将有效实现考古“破圈”“突围”,以丰硕的考古成果启发、滋养孩子们的心灵,讲好黄埔故事。

“工作站与我们广州实验中学也合作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学生可以参与文物修复,文物鉴定。”据广州实验中学负责人刘金军介绍,学生在学校就参与文物修复,文物鉴定,甚至有机会参与真正的考古田野发掘,通过项目式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

开学思政第一课学考古

当天还举办了“探索未知 揭示本源——黄埔区重要考古发现概览”图片展,展出黄埔考古出土部分文物,并播放了陂头岭遗址考古纪录片,全面展现了近年来黄埔区考古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

学生们驻足观看、啧啧惊叹,“原来我们黄埔的历史这么悠久,历史在我们面前活起来了!”广州实验中学初一学生王艺嘉说。

据了解,近年来,黄埔区的考古工作成绩斐然,特别是在中新广州知识城片区陆续发现了茶岭、甘草岭、沙岭、榄园岭、陂头岭等一大批具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的考古遗址,对构建珠江三角洲史前文化发展序列殊为重要。这也是工作站选址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意义所在。

揭牌仪式后,“穿越时空隧道,探寻历史回声”——广州市黄埔区2023春季学期开学思政第一课活动正式开始。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易西兵研究馆员以《走近考古》为主题,结合多年考古工作经验,为黄埔区中学生讲授“什么是考古”“为什么要考古”“怎样做考古”等内容,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学生在现场体验文物拓印、文物修复。 

黄埔文物保护传承工作出新出彩

“黄埔区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南海神庙、黄埔军校享誉海内外,考古新发现层出不穷,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亮点纷呈。”广州市文物局局长刘晓明说。

据了解,黄埔区的考古工作肇始于1954年原萝岗区联和街石马村五代南汉昭陵的发掘,1965年又在萝岗镇暹岗苏元山发现了春秋时期的遗址,从此正式拉开了黄埔区考古与文物保护的序幕,与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同频共振。

长期以来,黄埔区秉承敢为人先、真抓实干的精神,文物保护传承工作走在全市前列。2014年,全国首创“文化遗产监督保育工作站”模式,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巡查监督管理;2020年,全国首创制定印发《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服务城市更新工作八条措施》《三旧改造涉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引》,提前主动介入指导、服务、监督旧改项目涉及文物保护工作,加强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文物管理;2022年,广东省首创“文化遗产检察官”制度,实现行政执法权和司法监督权有机融合;2022年,在全市率先划定公布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完成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的制作工作,夯实文物保护基础。

2022年以来,黄埔区全面梳理历史文化遗产家底,开展全区古屋、古道、古井等十类古遗存摸查和保护工作,采用“微改造”绣花功夫,最大限度还原历史风貌,将现代生活与乡土文化相融合,打造出九佛街莲塘古村、南岗街融德里、文冲街幸福里等历史文化遗存展示区,入选《小康》杂志社评选的“岭南文化传承发展典范区”。

(摄影:张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