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山北麓,中国散裂中子源早已成为人们熟知的科技“明星”、国之重器。在它的带动下,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的中子源路两旁,一个极具影响力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正在加速崛起。

高质量发展的浪潮奔涌而来,而重大创新平台正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利器。近期,从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正式投入使用,到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已完成场地详细勘察,再到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可行性报告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


(资料图片)

喜讯频传的背后,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科创布局中的重要性再次升级加码。作为国家战略平台,松山湖科学城正积极发挥大装置、大平台的引领带动作用,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高水平测试平台建成

为大科学装置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的建成使用,一定程度上成为松山湖提升原始创新能级的另一个起点。

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建设,总投资约5.87亿元,于2019年9月开工。项目包括综合实验楼、高精度测量厅、高频厅、X 射线光学与探测技术厅,建筑面积共计33600平方米。2022年,850W@4.5K 国产氦制冷机、垂直测试杜瓦、精密实验环境集成装置等关键设备陆续安装调试成功,投入使用。

根据安排,该项目将紧密围绕拟建的南方先进光源的建设和关键技术研发需求,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和测试条件,为未来南方先进光源的关键技术预制研究、工程建设以及开放运行提供基本保障和重要支撑,也为布局更多的大科学装置提供条件和技术支持。

例如,走进 X 射线技术创新研究分平台,可以看到约4000平方米的大厅内被划分为高精度光学器件测量、加工与测试室、高性能探测器研制室和X 射线方法学研究室等区域。据介绍,该大厅最大的特点是隔震,建筑基础震动降低到几十纳米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高性能实验环境方面的支持。

“南方光源是一个先进光源,体现在高精度。建设中要满足衍射极限、振动等方面的高性能指标,都需要通过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来摸索技术,把相关仪器设备进行自主化的研发。”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中子科学部副主任孙志嘉介绍。

此外,同样选址于中子源路旁的先进阿秒激光设施也在加快谋划,将成为松山湖科学城又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目前项目已完成场地详细勘察,计划2023年内动工。

据介绍,该设施的科学目标是建设国际最先进的,波段、性能以及应用终端覆盖最全的,以阿秒时间分辨为突出特点的,综合性超快电子动力学研究设施。“设施的建设必将极大地促进阿秒科学及先进激光技术的发展,推动我国基础科学、生物医药、能源、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等学科的原始创新和重大应用,支撑我国在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助力我国经济社会和国家安全的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副主任冯稷介绍。

开辟新赛道

基础研究与产业转化齐步走

在东莞市人民医院内,BNCT治疗中心正加紧建设中。该项目于2022年1月启动建设,建成后东莞将成为全省首个拥有BNCT治疗中心的地级市。

BNCT 即 为 硼 中 子 俘 获 治 疗,是目前国际最先进的癌症治疗手段之一。2020年8月,中科院高能所在中国散裂中子源宣布,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加速器BNCT实验装置。该装置的成功研制,为我国医用BNCT治疗装置整机国产化和产业化奠定了技术基础,有望为我国肿瘤及其他重大疾病的治疗带来技术革新。

“科学既要去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同时也要关注老百姓最迫切需要的健康问题。”中科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表示。此外,无论是高铁的车轮,还是飞机的发动机都有可能出现金属疲劳,均可通过散裂中子源来测量金属疲劳的程度,以此守护千家万户的平安。

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这是“国之重器”的担当。当然,在坚持“基础研究”与“产业转化”两条腿走路的赛道上,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典型代表之一。

实验室自2021年9月启动首批月壤样本研究以来,在领域内引起了更高的期待。“空间材料团队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推进月壤玻璃的研究,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突破,相关论文希望能尽快发表见刊。”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空间材料团队副研究员陈自强表示,团队研究揭示了嫦娥五号月壤热稳定性及其抗风化机制,并以此为契机,希望研发面向空间运用的新型轻质高强合金材料,支持国家空间探索。

事实上,实验室共划分了前沿科学研究、公共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创新样板工厂、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四大板块,空间材料团队属于前沿科学研究板块。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上,实验室已分 4批引进创新样板工厂项目团队27个,注册成立40家产业化公司,注册资本超过3亿元。

“我们必须具有前瞻性,怀抱开放的心态接纳新事物,用创新去引领市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东敏表示。

效益双提升

大装置大平台引起圈层效应

在中国散裂中子源的靶站谱仪大厅内,谱仪的数量还在日益增多。其中,一条柠檬黄色谱仪正不断“延长”,建成后将成为我国首台、世界第三台超高分辨率中子粉末衍射仪,可在新能源电池、磁性材料、生物医药、化工领域等方面,为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主战场上的关键问题,带来新的技术研究手段。

该谱仪建设的负责人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缪平,是一名“海归”科学家。自2009年开始便深耕中子衍射技术,就在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式建成运行约一年后,他终于寻得机会回国工作,带领团队设计建设高分辨中子衍射仪。

“原本出去深造,就是为了回来建设散裂中子源,所以我的回国意愿是非常强烈的。加上国内有非常好的平台,发展机会也更多一些。”缪平谈到,回国之后,可以在单位的支持下从头开始建设新的谱仪,这对于青年科研人员而言,更具吸引力。

拥有类似想法,还有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童欣、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特聘研究员王欣等。可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创新平台等已成了培养和吸纳优秀科技人才的“蓄水池”。

截至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集聚了包括陈和生院士在内的500多名高端科研人员常驻东莞工作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引进了赵忠贤院士、王恩哥院士、汪卫华院士等8名海内外院士,集聚双聘和全职科技人员近1000人。

“我去过很多地方,松山湖是非常独一无二的。这里‘科技共山水一色’的发展理念深深吸引了我,我相信这里一定会产出非常好的创新成果。”作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环境与能源高分子材料团队负责人,王欣表示,以前有想法没有机会和条件实现,现在实验室提供了平台和资源,可以支持科研人员去做更多的、大胆的尝试。

除此之外,大装置、大平台的发展建设所需,也持续带动着东莞周边产业的发展。正如缪平所介绍,连接中子源与中子导管处所需要的穿墙件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机械结构较为复杂的部件,以往东莞企业从未做过。这一次,承接该部件制造的是一家东莞企业。“我们对企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双方在多次尝试与摸索中,终于做出了达标的产品。” 他说。

孙志嘉也谈到,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而言,大科学装置的建设不仅要解决科研问题,还有工程问题、技术问题等,涉及学科与产业上的交叉,有利于促进周边产业的发展。

(摄影:黄政正)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