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青网讯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如何盘活各类资源,突破多方壁垒,让课后服务成为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平台,兼顾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这是“双减”背景下各中小学校发展的新方向。
记者从池州市青阳县庙前镇中心小学获悉,该校全面贯彻落实“双减”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充分挖掘本地特色资源,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个性化的课后服务活动,现已取得良好成效。
整合资源 丰富课程展活力
“有一次,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有趣的劳动教育实践课,教我们怎么正确采摘菜薹,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小菜薹像穿着绿绿的衣服、带着小黄花帽子,可爱极了。”该校四年级一班学生施蔺芯上完一节相关劳动教育的课后服务课程,开心地分享着自己的感受。
学生们在课后服务时间参加劳动实践
在青阳县庙前镇中心小学,和施蔺芯一样从课后服务课程中受益的学生还有许多。
自“双减”政策出台后,该校认真学习各试点学校在课后服务课程中的成功做法,统筹做好课后服务师资、课程和活动场地等安排,精心制订实施方案,确定专人负责组织落实。同时,以指导学生完成作业为主,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充分发挥学校少年宫的作用,根据学生年龄段特点,开设了跳绳、乒乓球、象棋、书法、手工、篮球、足球和舞蹈等特色兴趣小组;还将校园足球与劳动教育实践作为特色内容,专门添置了价值1.1万余元的文体器材用于课后服务。
学生们在课后服务时间参加篮球运动
“足球运动可以锻炼孩子的团结协作能力,孩子们变得更加阳光、勇敢、顽强、勇于进取”。该校体育教师程鑫说,此外,课后足球训练对于自己也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收获。挑战主要是与传统体育课堂不同的教学形式,特别是培养和激发低年级儿童的兴趣和专注力方面。通过摸索和学习,他现在已经适应了不同年龄、不同学段学生的足球教学训练,这让他在教学中变得更加自信,更加有耐心。
如今,走进青阳县庙前镇中心小学,只要在课后服务时间,生机盎然的场景就映入眼帘:舞蹈训练课上,学生们尽情欢歌跳舞;美术室里,学生们一丝不苟地画着心中的世界;球场上,学生们展现着矫健的身姿……该校课后服务课程的各类场所已成为学生们快乐成长和教师们提升自我的“大本营”。
协同育人 多方参与有保障
开学初,该校通过“致家长一封信”和家长会等方式做好宣传,广泛征求家长和学生意见,寻求家校共识,让学生自愿选择兴趣课程;学期末,积极召开家长课后服务反馈会,搭建起家校共育的有效桥梁,实现家校协同育人;通过开展课后服务课程与“五项管理”相结合,一方面着力满足家长多方面需求,力争课后服务一举多得;另一方面充分考虑校内具体条件,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保障课后服务质量……随着一项项有力举措的落地,该校学生家长受益颇多。
“学校课后服务课程的开展,减轻了我们家长的工作压力,不用在上班期间匆匆忙忙赶去学校接小孩。有学校老师帮忙辅导作业后,家长也不用辅导孩子作业了。”该校四年级三班学生家长张艳告诉记者,“我的孩子报名了学校开办的书法社团,有专业教师辅导,再也不用上周末校外书法辅导班了。现在放学回家,孩子还会高兴地做一点家务活。”
记者还了解到,为进一步保障课后服务课程质量,该校引进了部分“外援教师”,减轻校内教师负担。同时,安排有专长的教师负责学校少年宫兴趣小组,聘请社会足球教练辅导足球兴趣班、有书法特长的退休教师担任书法辅导员。目前,校内599名学生周一至周五均参加了课后服务课程,学生参与率达98%,教师参与率达100%。
该校校长张双根表示,“双减”政策落地,减去了学生们的作业负担,可以让学生们的学习回归校园。课后服务课程的开展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技能,丰富了校园生活,解决了农村学生课余生活不够丰富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等短板,提升了家长们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下一步,学校将不断探索“课业辅导+兴趣拓展”新模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乡村学生拥有更精彩的童年。
□本报记者 饶艳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