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建素有“无宅不雕花”的说法。黟县的古民居,那一件件秀丽精美的雕刻作品令人惊叹不已。或是形神兼备的人物,或是呼之欲出的虫鱼,无不在折射着一种经久不衰的光芒。谈起黟县的“三雕”文化,傅欢欢沉浸其中。她告诉记者:“文化是需要保护的,更是需要我们传承的。”
结缘陶瓷 让困境柳暗花明
“创业期间我找到了当地文化馆馆长胡晓耕了解徽州文化,从胡馆长那里我知道了徽州彩绘壁画,这是未被挖掘的文化,也是胡馆长研究的项目”。2012年大学毕业后,傅欢欢返回家乡创办了黟县智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致力于发展徽州文化相关事业。她跟着馆长下乡拍摄、收集素材,研究绘制徽州彩绘壁画的绘画技法。因为不是矿物质颜料而导致绘画颜料易剥落,时间一长木板变形,使得绘画作品无法保存。该如何解决?这个难题一直留在傅欢欢的心中。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偶然的一次景德镇旅游,精美的陶瓷艺术品让傅欢欢驻足观望良久。“既然想要永久保留下来,瓷器不就是最好的材料吗?”当下,傅欢欢就决定学习瓷器的制作工艺。“当时我就找了一家作坊和师傅学习拉坯。师傅还问我,拉坯又脏又累,一个女孩子学这个干嘛呢”。傅欢欢回忆道,“拉坯最开始先要学习揉泥,对没有干过体力活的我来说,真的实在太累了,也理解当时师傅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几天下来手不但磨破了皮,还被扭伤。但既然下了狠心,就带伤接着学”。说罢,傅欢欢给记者展示了她学习拉坯后的手臂,并说道,实在太粗了,夏天都不敢穿无袖。
随后,傅欢欢开始学习瓷器绘画。“一开始我拿笔的手都是抖的,画出来的线就像蚯蚓一样。整整几个月时间里,我只学习画线条”。傅欢欢告诉记者,就这样两年的时间每天至少10个小时从练习线条基础功到绘制作品,得到了师傅的肯定。“当时师傅想把我留下指导新的绘画学生,可我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去做我的瓷板画,去传承好徽州文化。”傅欢欢说。
与创意碰撞 让古艺新生
“家乡正在举办第一届国际黟县乡村摄影节时,我正在学习陶瓷制作和陶瓷绘画工艺,突发奇想,能否把摄影照片在瓷板上永久保留呢?”带着这个想法,傅欢欢开始学习研究,开车来回在黟县与景德镇之间奔波。经过不断反复试验、查找资料学习,傅欢欢终于把最初的想法做成了成品,并在2015年、2016年就陶瓷制品的亮光还原剂及其制备方法和陶瓷工艺品的制备方法分别获得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
2016年,傅欢欢获评安徽省项目“市级徽州彩绘壁画非遗创承人”。充分利用专利技术开展针对现存非遗彩绘壁画保护和彩绘壁画修复绘制工艺的研究,把陶瓷绘画技术与徽州彩绘壁画绘画工艺技法整合。
如今,在县政府大楼外,镶嵌着傅欢欢制作的瓷板画《古黟十二景》。2016年,傅欢欢根据古县志记载修复完成了《古黟十二景》,历时三个多月考证并多次寻找替代介质,最终以防水、防晒、不变色的陶瓷为媒介,结合徽州彩绘壁画的绘画工艺手法,使古黟十二景观,以陶瓷壁画展现形式呈现在大众眼前,为黟县开发打造全域旅游,再现古黟美景提供了历史依据。
“十二都是黟县十二个古代地名的代称。”傅欢欢介绍道,“这些‘都’是黟县百姓的一个历史记忆,宝塔、凉亭、牌坊、古桥等依然矗立,民间习俗代代相传,已经成为徽文化活的样本。”
执于初心 让传承成为使命
2020年,在县城中心区域黄士陵公园处,傅欢欢投资100万元建设了陶溪艺术品馆,宣传展示传承省级非遗“徽州彩绘壁画”与“黟县非遗瓷板画”,成为对外交流艺术的文化窗口。此外,傅欢欢还与企业合作,为大众宣传彩绘壁画的文化历史,在黄山市百大名品馆为顾客、学生讲解徽州彩绘壁画的文化历史,建设研学活动平台。
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傅欢欢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围绕旅游商品、家居装饰、古建筑维修等内容,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不断发展,把文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提高传统文化项目的综合效益。
近年来,傅欢欢获得了不少奖项。作品《绽放的荷叶》在第二届安徽省“徽瓷奖”陶瓷艺术作品大赛暨第五届安徽陶瓷艺术精品展中获得金奖;作品《连年有余》在第九届安徽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中荣获“徽瓷奖”铜奖;作品《家》在第九届安徽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中荣获“徽瓷奖”银奖。同时,她还是安徽省工艺美术名人、黄山市工艺美术师、黟县首届陶瓷工艺美术大师、第二届安徽新生代民营企业家十大杰出人物、黄山市“徽州十大女工匠”提名、黄山市匠心筑梦好青年”等。
“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对传统文化作品有共情,我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这样的传承才是有意义的。”傅欢欢说。
傅欢欢在绘制彩绘壁画
傅欢欢给百名大学生指导绘画青花
□本报记者黄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