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鹏城,骄阳似火。光明科学城启动区项目建设工地上,一片繁忙景象,具有科技感未来感的建筑群已跃然眼前。
3年来,随着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入推进,年轻的光明区勇担使命,不断推动创新引擎换代、发展动力换挡、城市能级提升,科学集中度显示度逐渐提升。
从昔日的农场,到光明科学城,再成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立足全球视野,服务国家战略,依托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聚焦信息、生命和新材料领域,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高质量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努力为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新发展动能。随着科学城建设大幅提速,高端产业链、高精尖企业、精英人才等资源加速聚集,光明,正朝着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源头创新高地的目标全速赶超奔跑,努力成为最耀眼的那束湾区之“光”!
一系列重磅政策出台
助力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选择光明科学城,除了被这里散发的朝气所感染,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优厚的政策。”在位于光明区卓宏大厦的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简称创新中心),深圳柏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柏垠生物)CEO崔俊锋向记者展示公司最新研究成果——蛋白组织粘合剂时说道。
作为一家合成生物企业,今年5月入驻的柏垠生物很快便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两个月后就登上了“大湾区高成长性企业TOP50”榜单。而推动企业快速发展,完成“从1到10直至无穷大”的,正是光明区首创的“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
楼上研发,楼下转化,同一套人马完全可以同时做到既创新又创业,有效地压缩了技术与市场的距离,让科技创新成果与市场、产业无缝衔接。这样的创新性打破产业孵化时间壁垒,极大缩短了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时间周期,架起科研服务产业、产业反哺科研的“双向车道”,达到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的效果,这种“沿途下蛋”的模式也为光明科学城“加速跑”提供了助力。
如今,创新中心聚集了许多像柏垠生物这样的合成生物企业,这正是得益于光明区去年10月在全国率先发布《光明区关于支持合成生物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出“4个1000万”激励措施,从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帮助企业发展解决痛难点,给予全国最高最优政策扶持标准,政策扶持力度之大引发全国性关注,有力促进了合成生物在光明的集聚发展。
今年8月,光明区再度全国首创,印发了《深圳市光明区关于支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
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作为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是国家“十四五”期间重点布局的科技攻关领域之一,也是深圳“20+8”产业布局重点培育发展的未来产业之一。光明区重点发展“8+5”产业集群,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便是其中之一。
此次《措施》的发布,构建起光明区在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领域的政策优势,将进一步促进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领域相关企业、科研机构、产业平台、赛事峰会等全要素集聚光明,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措施》共有5个章节、27项条款,主要包括:支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支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创新链建设;支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链建设;支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生态链建设等内容。
《措施》的发布实施将充分发挥光明科学城在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优势,聚焦未来产业推动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助力打造全球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集聚地。
对生物产业领域的专项扶持政策只是光明区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诸多举措中的代表。围绕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光明近年先后出台多个综合性政策、专项政策,极大激发了全区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为打造人才高地,光明区编制了光明科学城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目录,打造“规划+计划+办法”人才政策体系,全区高层次人才数量翻倍。向科学城重点人才配租住房3161套,发放新引进人才租房补贴8114万元。同时积极发挥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全年资助项目1514个,拨付资金2.4亿元……
一系列重磅政策的推出,起到了汇聚战略科技力量,提升源头创新能力,激活产业创新动能的作用,不仅加快了科学城创新生态的构建,赋予光明更强劲的创新动能,更体现出光明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心,可以看见,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正飞速建成。
科研重器相继落成
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框架初显
就在距离创新中心不远处,全球首个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计划今年底开展科学设备联调联试,明年投入使用后不仅将为科研机构的工作带来促进,也将让诸多相关产业的成长型企业受益。
近年来,光明区聚焦信息、材料、生命三大主攻方向,全力集聚一批一流科研机构平台。光明科学城创新载体呈现“9+10+2+2”布局,即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0个科研平台、2家省实验室、2所研究型高校。
瞭望光明科学城北部,面积12.7平方公里的装置集聚区分布着鹏城云脑Ⅲ、国家超算中心二期、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院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深圳湾实验室、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筹)等研究型高校。
其中,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两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列入市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合成生物研究设施是规模最大、自动化水平最高、应用范围最齐全的全球首个合成生物科技基础设施;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是服务脑功能、脑疾病、类脑智能与脑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与应用转化的研究设施。截至目前,项目已进入全面收尾阶段,预计今年底交付,明年投入使用,届时将成为脑科学与合成生物学研究及产业化发展的“助推器”与“加速器”。
作为光明科学城首个取得国家发改委批复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鹏城云脑Ⅲ将建设成为兼顾通用计算和人工智能计算的超级算力平台。设施和土建工程分离建设,已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关规划。目前项目正抓紧推进,力争年底动工建设。
此外,还有从设计、合成、表征到计算反馈的材料研究综合性装置——材料基因组设施;针对空天、深海、辐照等特殊环境下的材料研究装置——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科学与应用研究设施;将建设成为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多模态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的精准医学影像设施以及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等设施均加快前期工作。这些兼具科研重器未来启用后,将既对学术界共享,也对产业界开放。
光明科学城还将共布局建设10个科研平台,包括3个信息支撑平台、5个检验检测平台、2个小型研究平台。
作为信息支撑平台之一,光明生命科学大数据中心为生命科学领域设施提供数据存储、数据计算、智能分析等服务;国际科技信息中心将提供科技创新战略决策与规划布局支撑、科技资源系统与运筹、科技主题数据库等科技信息服务;而国际创新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将打造国内首个聚焦新兴产业前沿领域的产业信息情报服务平台。
五大检验检测平台则包括正在前期推进的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建成后将开展量子计量与传感基础研究、先进测量技术应用研究;深圳市药品检验研究院光明分院,提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药品及医疗器械专业性检验等服务。以及已经投入使用的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为环保产品提供检测与评价服务、认证服务,并提供标准化孵化平台;国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提供光伏产品测试条件,并提供检测、科研等服务;国家电动汽车产业计量中心(广东),提供电动汽车整车计量测试、电池计量测试、充电系统计量测试等公共计量测试服务。
此外,还有致力于推进面向临床应用的脑科学与神经医学前沿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的深圳市神经科学研究院,以及兼具石墨烯材料研究和成果产业化的广东省石墨烯创新中心2个小型研究平台,均已投入使用。
作为光明科学城布局建设的两家省级实验室之一,深圳湾实验室是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广东省实验室,重点研究肿瘤、代谢与心血管、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预防和干预,目前4万平方米过渡场地已进驻近千名科研人员;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则主要围绕区块链与智能监管、数字经济与社会治理、智慧医疗与健康产业等领域开展研究及平台搭建,目前已建成投入使用,入驻科研人员30余人。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6000余名师生已经入驻,计划今年9月份全面交付;深圳理工大学明珠校区已投入使用,永久校区已于去年12月开建。
一系列重大项目的推进、建设到落成,让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框架初显,不仅强力激活光明产业发展潜力,也为光明的高质量发展积蓄势能,一座嵌山拥湖、绿荫环绕的“科学山林”正拔地而起。
以决胜之势全力冲刺
光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高地
作为深圳最年轻的行政区,光明区一直保持着快马加鞭、奋勇向前的节奏。
2021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285.3亿元,增长12.9%,增速“十三五”以来首次突破两位数,排名全市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04.2亿元,增长16%;新增商事主体1.9万余家,增速全市第一……光明正成为全市最具活力的城区之一。
从地理位置上看,光明区位于深圳西北部,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辖区总面积156.1平方公里,东至观澜、西接松岗、南接南山科技园、北连东莞松山湖,规划光明中心区和投资2000亿元的光明凤凰城两大核心发展区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战略节点,紧贴中国科创发展大动脉。
2021年,光明区正式出台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谋篇布局、勾画蓝图。今年2月,光明科学城建设指挥部2022年第一次工作会议召开,宣布将实施“八大行动”,以主阵地作为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
目前,光明区正全力落实市“20+8”产业集群规划部署,重点布局超高清视频显示等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划发展合成生物等5个未来产业集群,打造马田、公明、凤凰、玉塘等4大市级先进制造业园区。
得益于优质空间、产业链、优质营商环境的赋能,再加上独具光明科学城特色的科学、全链条政策体系,让各类优质企业在光明区如沐春风、迸发活力。
“去年,贝特瑞实现年产值100亿元。今年4月,贝特瑞高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产业化项目开工建设,随着这一项目的建成投用,公司有望实现年产值翻番,再造一个贝特瑞的梦想将成为现实!”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秘张晓峰激动地告诉记者。
如今,光明区已经形成了超高新视频显示、新材料、智能传感器等优势产业集群,引进培育了华星光电、贝特瑞、欣旺达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辖区企业总数量超7.8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35家,拥有年产值百亿元以上企业7家(含跨区企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45.5%;经济总量步入千亿级,强劲的发展势头让光明区成为深圳最有潜力的发展热土。
今年7月的“湾有引力 向光而行”2022年光明招商大会上,国内200家企业代表来到光明,一批市外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和产业链龙头企业计划在光明投资,总投资额超600亿元。这一组沉甸甸的数据,展现了光明区强大的“吸金”能力,也充分说明各类市场主体持续看好深圳、看好光明,也为光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夯实了根基。
筑巢引凤、固巢养凤。
光明区接下来将继续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探索以科研经济为引领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加快构建以智能产业、新材料产业、生命科学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打造科技引领型现代产业先锋区。
同时,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区正锚定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目标,全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牢牢抓住先行科研经济、高质量产业集中涌现“新泉眼”的黄金机遇,以决胜之势全力冲刺,努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高地!(周宏博 王奋强 杨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