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新时代 天津这十年
深学笃用 天津行动
如不能正常浏览请选用IE浏览器
天津北方网讯:守护蓝色家园,寻回远去的风景。《我们的新时代、天津这十年》今天来认识一位老船长,看看他十年来,从打渔为生,到吃上旅游饭的故事。
刘翠波,家里十几代人都是渔民。十岁开始,就跟着哥哥们出海了。能吃苦、脑子活,刘翠波二十多岁就拥有了自己的机械木船,当上了船长。
刘翠波的机械木船比父辈们用的风帆船“智能”了不少,可以追踪鱼群的点位,一网子下去最多能捞1万斤渔获,一天就能赚几百块钱,连媳妇生孩子,他也没舍得休息一下。当年,最多的时候,200多条船同时捕捞,凌晨,海面被船上的灯,照得通亮。渐渐的,机械过度捕捞,大海透支了,再加上海岸线污染,刘翠波出海的收获越来越少。最难的时候,他连船员的工资都发不出去了。
2018年,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打响,对刘翠被来说,身披油布衣、腿穿猪皮绑、脚踏小木船的渔民生活,按下了暂停键。天津陆海统筹、河海共治,实施了“蓝色海湾”整治修复规划,投放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禁止非法捕捞等,严守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刘翠波所住的汉沽蔡家堡和周围的大神堂等几个临港村,也陆续搬迁,住进了楼房。过去刘翠波也没想到,自己能住进两室一厅的高楼,社区还有健身广场、小花园。闺女在城里毕业,也留在了那儿,当了一名幼儿园老师。渔民的生活变了样。对于搬迁出来的人们,政府帮着安置就业;放不下渔船的人,继续拿着捕捞许可证,在近海规定的渔业水域捕捞。与此同时,滨海新区全力打造亲海旅游,东疆湾人工沙滩提升改造、大神堂牡蛎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国家海洋博物馆投入运营、打造临海新城南堤滨海步道景观等等,新老景点串联成线,成为了游客亲海近海的网红打卡地。2021年,海洋领域污染防治攻坚的首战告捷,天津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到70.4%,在环渤海三省一市中改善幅度最大。水清滩净,鱼鸥翔集,刘翠波看见了白腰杓鹬等鸟类在近海岸的潮间带上栖息觅食,而前几年少见的天津后蟹、毛蚶等海鲜也逐渐露头了。
生态向好,渔业也逐步恢复。30多岁的刘伟,是刘翠波在码头上看着长大的。他接手了家里长辈的渔船,当上了船长,带着七八个兄弟,科学捕捞。和父辈们不同,刘伟和各大批发市场、餐馆建立了联系,带着订单,组团出海,船队分点位协作,打上来的海鲜,直接卖走。赶上休渔期,刘伟会在街里的帮助下,对接海鲜养殖户,做水产批发。
不只是海鲜批发,刘伟还喜欢在码头上,做网络直播,一边展示渤海湾的美食,一边让海鲜销往全国各地。新船长成长起来了,而老船长刘翠波也不再出海打渔了,他拿着政府的资金补贴,拆了旧船、造新船,从此吃上了旅游饭。
找刘翠波预订出海的游客越来越多,旺季的时候,一天能赚好几千块钱。如今,刘翠波的电话更忙了,不少人提前预定,乘坐渔船出海。而他也成了故事达人,给大家从旅游景点、讲到海鲜的吃法。从段子到唱歌,一路欢歌笑语。
刘翠波,刘伟两代渔民,经历着渤海综合治理带来的变化,曾经的风景回来了,如今的生活有滋有味,这些故事,他们还要讲给孩子们听,一起守护海洋,这个蓝色家园。(津云新闻编辑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