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来到南开大学,与学校师生面对面,授课交流谈心得。

讲述结构之美 阐释科学精神内涵

此次授课的主题定为“生命之美 结构之绚”,施一公院士通过宏观的天体物理和微观的生命科学两大部分,与大家分享了他对于科学的看法。

一开篇,他就从宇宙和天体层面,向大家展现了无处不在的结构。他谈到了黑洞、引力波、“地出”等,用一系列极为美妙的图片带领大家领略了宇宙宏观上的美。

“画面中的海滩、升起的太阳、棕榈树……是在培养皿上用大肠杆菌画出来的,而且还是活着的大肠杆菌。”介绍完宏观世界的美丽后,施一公院士又通过一张张幻灯片,从分子和电子的超微观层面展现了结构的魅力、科学的玄妙和生命的精巧。

“世界就是结构的世界,了解了结构之美,就了解了世界之美……我们存在的世界是各种功能的体现,而结构决定功能。”从宏观的天体物理到微观的生命科学,施一公院士带领同学们探寻着生命的本源,体验着世界的结构之美,同时也向大家传递着:科学必须要求真!

课上,施一公还以人类生命饱受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困扰为引子,向大家阐述了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及人类所作出的应对,“我们始终通过科学来接受生命挑战,一步步向前探索迈进。“

听了施院士的授课,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9级本科生许子谦对于科学有了更深的认识:“我认为科学不存在亘古不变的真理,它是需要不断更新不断修正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提高,才能持续发现科学问题,解决科学问题。”

勉励青年学子 勇于探索科学未知

课上,施一公讲述了自己的科研经历,鼓励同学们在科学道路上保持好奇、怀有兴奋、不断探索。施一公说,作为结构生物学家,他们在拿到一个新的结构时,有时会激动一天,有时会激动一个小时,但有个结构,却让施一公笑称“因为它,我的血压高了一个半月”。

“因为这个剪接体由30多种蛋白和核酸组成,我根本不知道怎么去解析,太难了。”面对眼前的这些难题,施一公没有放弃、没有转向,而是“沉”下心,“潜”进去,不懈追问、研究。最终,2015年,施一公团队首次解析了原子分辨率的剪接体三维结构,这项成果不仅标志着人类对生命过程和本质的理解又向前迈进了关键一步,也标志着一直以来充满神秘感的剪接体的三维结构终被揭示。施一公跟同学们说:“这可能是我的学术生涯中对世界科学做出的最大的一个贡献。”

作为一名科学家,施一公的目光不断投向科学更前沿的领域,这次课上,他就为大家深入分析了对人工智能(AI)软件AlphaFold的看法。他认为:AI一定会影响我们的研究,不管你是否愿意被它影响。“有句话叫不破不立,当你背水一战的时候,你就必须全力以赴。”面对AI对科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施一公表示。

施一公院士主讲的这堂课是“名师引领”通识选修课《医药前沿与挑战》的第六讲,除了线下课堂以外,还吸引了超过10万人在线听课。该课程由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倡导设立,自开设以来深受青年学子欢迎,已成为全国高校线上教学的亮点。

(津云新闻记者段玮 通讯员付坤 宗琪琪)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