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送喜,瑞雪呈祥。2月18日,科技部传来好消息:在国家高新区2021年综合评价中,平顶山高新区大幅晋升14个位次,创造了“118-116-107-98-88-74”五连升的佳话。
其中,创新能力和创业活跃度第七十三名;结构优化和产业价值链第三十九名;绿色发展和宜居包容性第一百零一名;开放创新和国际竞争力第八十二名;综合质效和持续创新力第六十八名。评价结果还显示:园区在企业创新成果产出、国际标准制定、经济效率提升、技术合作交流等方面表现相对突出。
标兵高手如云,追兵虎视眈眈,进步14名的绝无仅有;进幅从2到9,再从10到14,幅度越来越大;考核体系增为五个方面,“短板效应”更加考验综合实力……平顶山高新区何以取胜?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回望平顶山高新区的快速发展之路,体制机制改革莫过于“关键一招”。
和其他高新区类似,平顶山高新区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也曾出现过“小马拉大车”的困境,加上体制机制内存在的组织架构不合理、管理体制僵化、激励机制不灵活等问题,未能有效发挥其经济建设主战场、主阵地、主引擎的作用。
推行“三化三制”,干部从“要我干”转向“我要干”
2018年,平顶山市全面启动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并将其作为该市四项重点改革之一,通过实行领导班子任期制、员工全员聘任制、工资绩效薪酬制,推动干部从“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逐渐建起一支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管理团队。
春节前夕,平顶山高新区完成第二轮体制机制改革,20人得到提拔使用,17人降职使用,在人岗相适、奖励先进的原则下,613人全部找到了合适位置。得益于首轮改革的经验与总结提升,本轮深化改革酝酿更加充分、动员更加广泛、推进更加迅速、运行更加平稳,比全省试点3月底前完成改革的要求提前了两个月。
六大园区剥离社会职能,不断提高“亩均效益”
2月18日,高新火炬园10号车间里生产正旺。该项目是创新创业服务园区引进的智能运动设备研发生产项目,主要生产电控驱动器和智能多媒体影音播放系统,产品出口欧美、日本和中东等地。项目去年3月份签约入驻,4月份开工建设,10月份建成投产。
改革中,平顶山高新区依托产业和地理共建,划分出创新创业服务园区、尼龙新材料产业园区、皇台产业园区、电气装备产业园区、临港物流产业园区、沙河产业园区等六大产业园区,聚焦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两个核心职能,不断提升“亩均效益”。
六大园区各自建立了从创新孵化到科技型企业培育,从招商引资到项目建设,从运营投产到发展壮大的服务体系。其中,皇台产业园区三年新增市场主体1100家,园区规上企业达到64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3家,2021年税收突破两亿元大关。
实行“管委会+公司”模式,把市场能做好的事交给市场
眼下,平顶山高新区小营小学又迎来开学季。该学校总建设面积为11500平方米,由该区国资公司——东建公司承建,当年开工、当年建设、当年投用,有效缓解了附近学生入学问题。
“市场能做好的交给市场去做。”在第一轮改革中,平顶山高新区便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强化国有公司的融资、投资、建设、运营等功能,打造“小管委会、大公司”管理模式。
管委会实行“大部门制”管理,将原有22个工作机构调整为10个内设机构,形成“部门—科室—岗位”扁平化管理架构;国有公司实行市场化改革,承担产业平台与基础设施建设、物业管理、市政管理、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等相关职能。
在“管委会+公司”模式运作下,平顶山高新区城市建设全面提速,涵盖区域规划、道路修建、园林绿化、要素保障等近40个项目相继建成,总投资78.69亿元的城建重大项目快速推进,其中4条主干道建设创造了“一月通车一条路”的速度。
“作为全省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30家试点单位之一,我们将以第二轮改革为契机,以党建为引领,坚持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努力实现国家层面晋位次、省级层面争先进、市级层面做标杆。”平顶山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凌兵奎说。
(图片来源:平顶山高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