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犹如“栽树工程”,要让一颗颗创新成果的种子,成长为茂盛的森林,必须具备充足的雨露阳光和肥沃的创新土壤。

今年以来,包头稀土高新区以“科创高新”为引领,聚焦“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大力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新产品研发,鼓励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等创新主体创建新型研发机构,协调整合科研、投资、孵化等各类创新资源,丰富科技成果供给源头,加速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资料图)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

走进包头稀土研究院,稀土功能材料所储氢材料室研究员李宝犬正在和他所在的科研团队安装调试电解水、固态储氢、燃料电池等子系统。深耕科研一线18年,李宝犬带领团队致力于解决风、光、氢、电、热互补的高效稳定运行关键技术,可提升稀土资源的高值平衡利用水平,在拓展可再生能源、氢能储能和稀土应用市场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研发这个项目,主要是看到了稀土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前景。下一步我们的研发目标是提高质量储氢密度,满足现阶段国家对固态储氢材料的要求。”李宝犬说。

近年来,包头稀土研究院努力破解稀土产业科学技术难题,竭力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研发转向产业化生产。其中,在仅仅15名技术、生产人员,占地不足百平方米的高纯稀土金属靶材中试生产线,生产着一种高纯度的稀土金属镱靶材,不仅突破屏幕折叠技术,还能降低能耗、提高屏幕分辨率和饱和度,受到了众多手机、智能电视厂商的追捧,每年创造销售额上千万元、利润高达300余万元。

科技创新成果只有走出实验室,走上经济建设“主战场”,才能发挥更大价值。今年,包头稀土高新区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产业创新需求为导向、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建设,聚焦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堵点、难点、痛点,努力营造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

牢固树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包头稀土高新区努力用创新“领先一步”为发展“一路领先”积蓄力量、创造条件,深入开展“引进一个专家团队、建立一个研发机构、选投一个战新产业、开发一组新产品”活动,着力破除重资源轻研发、重生产轻营销、重产量拼规模、满足于低水平的路径依赖,用新产品新技术把主业做强、把企业做大,让创新驱动这个轮子转起来、快起来。

深化院所校地融合发展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科技创新源头供给是否充足,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所在。

在位于包头稀土高新区希望工业园区的包头威丰新材料有限公司,企业自主研发设计的第三条高磁感取向硅钢隧道式高温退火炉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高磁感取向硅钢是钢铁高端产品,也是威丰新材料研发的明星产品,它的铁损性能更低,用作变压器铁芯时,能够减少能量变换过程中的损失,填补了我国相关技术领域的空白。

“企业之所以在‘取向硅钢隧道式高温退火设备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得益于企业刚刚升级的内蒙古自治区级研发中心以及30余人的强大研发团队,推动企业累计转化科技成果20余项。”威丰新材料研发副总经理刘宝志说。

近年来,包头稀土高新区加快培育企业创新平台能级,征集企业创新需求,鼓励包头双良、金力永磁、宁波韵升等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积极引导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包头稀土研究院、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将已经形成的科研成果面向企业推介推广,真正把研发与生产对接起来,推出有转化前景、有开发价值的科研成果,把科技创新活动变成产业活动。

全面落实“科技兴蒙”、科技体检、科技特派员等政策措施,开展科技型企业大走访,设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强化“点对点”“一对一”精准服务,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评尽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应报尽报”;围绕企业孵化、成果转化、产业熟化等关键要素,引进培育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持续提高孵化服务能力,打造高科技、高成长性企业加速成长的聚集地。

与此同时,包头稀土高新区深入推进人才强区战略,围绕重点产业,采取“带土移植”、“候鸟式”聘任、“飞地式”引才、“事业编企业用”等方式,集聚稀土领域各类人才5000多人、高水平创新团队40多支、高层次人才440多名。

截至目前,包头稀土高新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280余家,累计签订各类技术合同46项,成交额达到2.06亿元。自主创新正成为稀土高新区越来越多企业发展的“秘诀”,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