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青网讯岳西县古坊中心学校是一所地理位置十分偏僻的乡村学校,近年来受劳务大量输出、城镇化加速发展等因素影响,进城读书成为农村家庭时尚的选择,学生数急剧下降,留守儿童日益增加。为摆脱困境,该校凝聚智慧、群策群力,努力寻找发展突破口。经过全校上下辛勤耕耘,该校现在旧貌换新颜,实现了“学生有成长,教师有发展,学校有文化”的办学目标,赢得家长、社会认可,在校学生数量稳步提高。2020年12月,该校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一批100所乡村温馨校园典型案例。
夯实硬件 营造温馨环境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师生共饮泥浆水,北风寒心外乡人”。这是岳西县古坊中心学校几年前的生动写照,为此不少师生选择到外地求学工作。古坊中心学校地处安徽省西南大别山腹地,偏居乡野,客观存在的教育短板让当地教育发展步履维艰。
面对这样的情况,该校首先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完善运动场所设施,如篮球场、足球场、塑胶跑道等,满足师生开展各类活动课的需要。该校秉承“文体之乡”的文化传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体育运动蔚然成风,持久推动师生强身健体。
“为了提振乡村学生的自信心,我们就鼓励学生大胆展示,支持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锻炼胆识、开阔眼界、提升能力。”该校校长徐际根说。
其次,改善生活和学习环境,完善功能室建设,为乡村教师创设一个舒适方便的办公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该校主动争取资金近20万元,为全校所有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电脑到手那天,教师们爱不释手,比过年还要高兴。“现在所有教室、办公室、学生宿舍都安装了空调,即使外面寒风呼啸,室内依然温暖如春……现在的办公条件与城镇学校相比也毫不逊色。”徐际根说起学校现在的办学条件甚是满意。
该校住宿生基本都是留守儿童,为解决孩子父母的担心与牵挂,该校把校舍安全管理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今年寒假期间,在对教室走廊安装挡风玻璃,提高寝室走廊护栏高度。徐际根告诉记者,该校地处高海拔地带,冬季寒冷,学校还为学生配置了防寒保暖设施,除在教、寝室安装空调外,还免费向学生提供棉被和棕垫,让学生能找到“家”的温暖。
种种措施改善了生活条件,留住了寄宿生;同样,教师的住宿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周转房里有厨房,教师可以在食堂就餐;空闲时也可自己烧饭做菜,生活有保障,也就留住了教师。2019年分配到该校的章老师说:“学校条件真的很好,我很喜欢这里。周末与同事们一起家访,还可以领略风俗人情,挺满意的。”
学生们正在参加足球社团训练
学生们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
师生课外互动探讨
过生日时师生同乐
“五育并举” 细化温馨要素
面对乡村学校学生数急剧减少的现实,古坊中心学校深知只有狠抓教育质量,创新育人模式,才能走出乡村教育困境。该校坚持内涵发展,“五育并举”,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面对生源减少的情况,该校优化教学方式,积极开展小班化教学,把生源减少的弱势变成小班教学的优势。经过课题研究和特色学校建设证明,小班化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探究能力,增强了展示自我的胆识,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让农村学生享受到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该校还围绕迎新年篝火晚会、国旗下学生演讲、校园朗读者、阳光大课间和乡村学校少年宫兴趣社团等五大特色活动搭建学生健康成长的平台。
国旗下的演讲让学生经受一次次灵魂洗礼,满满的正能量激荡在校园。全体师生共同参与阳光大课间,各班轮流值周,学生自主管理,既能强身健体,又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管理能力。校园朗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经典。学生真正成为校园的主人,在温馨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同时也成为校园最温馨,最亮丽的风景。该校少年宫兴趣社团活动十分活跃,而迎新年篝火晚会更像一把点燃乡土情怀的圣火,拉近了师生的感情。
以生为本 彰显温馨特色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只有在温馨校园里,才会有这种真实的教育发生;而创建温馨校园不可或缺的因素是师生之间要有温情存在。
2018年暑假,学生小祝家庭突生变故,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产生了轻生厌世的念头,留下遗书,服了除草剂,因家长的防备没有酿成事故。家长有家丑不外扬的思想,不愿意和别人讲,但不敢离开孩子半步,惶惶不可终日。
班主任储燚发现小祝的情绪不正常,一次次找她聊天,赢得她的信任,才透露真实想法。经过班主任的开导,小祝阳光了一段时间。但家长不当的言语,又刺激了孩子,孩子再次喝药轻生。送到医院经过诊治才脱离了生命危险。校长徐际根得知此事后,立即召开专门会议,明确“保护孩子的生命与健康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参与爱心呵护团队”的指导思想。学校多次请心理医生开导小祝,安排她愿意亲近的同学陪伴呵护。召开抗挫折主题班会,与家长真诚交流了解家庭困境;联系乡村和多家爱心企业,共同解决小祝家庭的经济和生活困难,与家长分享教育经验,为孩子保驾护航。
慢慢地,小祝脸上阴云散去,阳光显现,在2021年顺利毕业,升入高中。每次回家,她都来到学校,看望教师。她说:“学校这个温暖的大家庭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报答在困难中帮助自己的校领导和老师。”一系列举措化解了小祝心中的枷锁,拯救了一个家庭。如果没有温馨校园的携手扶助,后果不堪设想。
该校结合党史学习,连续三年举行最美教师、师德楷模评选活动,为获奖教师撰写颁奖词,引领教师做“四有好教师”。在这些活动的推动下,教师替学生举办生日Party、给学生送生日祝福、为学生唱“生日快乐歌”,已成为约定俗成的校园活动。去年学生小洋在班上过生日,他爸妈通过视频看到全班同学一起为她庆生的温馨场面后热泪盈眶,不停地说:“谢谢,感谢老师和同学们弥补了我们不能陪伴孩子过生日的缺憾。”一个月后,小洋的家长从泉州市回家,捐赠学校5000元防疫物资。
六年级学生小超父母离异,全靠父亲打点零工养家糊口。每次有点收入,他都送到班主任处存放。别的教师问他为什么不存到银行,他说:“我不识字,账目不清。放在班主任手中我心里踏实,再说存和拿都方便。”此情此景让人动容,校园真正成为家长放心、学生暖心、教师舒心的育人圣地和避风港。
留守儿童关爱、学困生成长、防止校园欺凌、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等都是打造温馨教育的重点。教师定期家访,甚至送教上门,已经不再是一项硬性工作任务,而是成为教师平时的一种生活方式。
文化引领 提升温馨品质
漫步校园,随处都能感受到温馨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处处风景如画,人在校园,宛如画中游。教学楼回廊里,一幅幅学生习作质朴而文雅,水墨丹青透露闲情雅致;无声的熏陶、良好的氛围,置身其中,感觉这就是一个修身求学的好地方。教室里悬挂的励志条幅,充满激情、催人奋进,学校师生精神饱满,个个心态阳光、积极向上。
花坛边,学生们弯着腰,或拔草或浇水,成为校园一道美丽的风景。大课间,师生们在绿茵场跑步、踢足球、打乒乓球、跳绳;讲台上,教师们激昂陈辞探寻着教育的幸福和酣畅。教学楼前,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着时事新闻、励志口号、育人标语、温馨提示和校园新风等,凸显着鲜明的校园文化内容。
“我们始终认为,校园文化主流内容不是名人名言,而是学生作品,包括书法、素描、学生设计的校徽、班徽、小制作、校园标语等,教室、寝室里学生养护的盆景,学生在校园闲置空地开发的‘开心农场’等。”校长徐际根对校园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据徐际根介绍,一直以来,该校毕业的学生都有着深厚的感恩情怀,他们始终心系母校,时刻关注母校未来发展。主动向学校捐资助学的校友络绎不绝,现在学校的每个角落都有爱心捐赠物品:办公桌椅、饮水机、空调、大功率音箱……这些物品,无不是温馨校园最好的体现。同时,也成为最好的教育文化资源,吸引一批批爱校爱家乡的学生将深情的目光投到这里,这目光里有温馨、有甜蜜、有祝福……
古坊中心学校虽然地处大别山腹地,但古坊教育人迎难而上,始终坚持“潜心教书育人、笃志求学修身”。他们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实现乡村学校底部攻坚,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本报记者 丁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