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法官你好,网上查询到,我在你们法院有个案子,那个案子是个假案子,我已经报警了。”不久前,临近下班,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执行局承办法官接到了市民董某的来电。电话中,董某情绪激动,自称2012年曾丢失过一张身份证,后被不法分子捡到,用他的身份信息办了多笔贷款,最大的一笔有2500万元,因为没有还款,已被43家法院列入“老赖”名单,目前已向公安机关报案,要求法院解除对他的惩戒措施。

据董某介绍,2022年6月中旬,他通过某App查询到自己被多家法院列入“老赖”名单,董某立刻报了警,并准备委托律师联系各法院处理相关事宜。此时,承办法官利用董某的身份证号为其查询。经核对,经开区法院是有与董某同名的案件被执行人,但并非董某,两人身份证号和户籍地均不一致。根据董某提供的身份证号,法官又登录最高院执行公开网,查询到董某在全国都没有执行案件,更不用说失信记录了。

董某却对承办法官查询结果还是不放心,在告知查询方法后,董某自行登录网站进行了查询,他核对了执行公开网上的“董某”执行案件,网上的被执行人董某只是与自己同名,的确没有自己的案件。听了法官的话,董某终于放心了,他十分感谢法官的耐心解答。

通过这起“乌龙案”,经开区法院执行法官提醒市民,不要轻信网上App的查询信息,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公开网是执行案件查询的唯一官方平台。即使真的遇到自己成为执行案件被执行人,也无需惊慌,应主动联系相关法院,查询了解,依法妥善解决。

大江晚报记者 顾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