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温下,探究阳光能不能煮熟鸡蛋;在校园种植园内,学习如何搭豆角架子,打芝麻叶......阜阳市颍州区部分小学将“双减”政策延伸到暑假,引导学生将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指导他们积极开展气象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为身边的老人制作防暑小贴士,孩子们顶着烈日,通过学习耕种知识,探究种植技能,让暑假过得既充实又有意义,同时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

高温水泥地面 能否煎熟鸡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帽子、长裤、短袖加防晒袖套,厚底球鞋,从头武装到脚的韩璟萱告诉记者,自己正在做”大地煎蛋”实验,看看高温天气下水泥地面能否将鸡蛋煎熟。“之前没做好防晒工作,妈妈说我晒得比非洲人还黑。”韩璟萱说。

韩璟萱是阜阳市颍州区东清小学五(2)班的学生,也是学校“天问”气象社的骨干社员,在气象社系统学习了天气与气候的内容后,韩璟萱对于气象防灾减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今年7月,北极圈的温度一度飙升至32.5 ℃,格陵兰岛的冰盖,也在加速融化。北极地区的科学家们甚至可以穿着短袖短裤,打起了冰上排球。”在电视中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后,韩璟萱进行了一番思考,然后她向气象社辅导老师丁玉平提出申请,想发起一项学习探究活动,通过“大地煎蛋”科普实验,来研究高温天气的炎热程度。

韩璟萱的倡议,一呼百应,气象社的社员们立即行动起来,社员黎雨泽用红外测温仪测量出,阜阳水泥地面上的最高温度大概在48℃,不能把鸡蛋煎熟。黎雨泽在实验报告中,也做出了解释说明:鸡蛋变熟温度大约是60-70℃,虽然水泥地面温度比气温高很多,但并不足以将鸡蛋煎熟,“天热得都能把鸡蛋煎熟了”这种说法是人们对高温天气的一种夸张描述。

但社员范明朗,对此提出了异议,他认为阜阳本地的气温并不是全国最高的,在别的城市,比如新疆吐鲁番的火焰山地区,地表温度还是有可能把鸡蛋煎熟的。

在丁玉平老师看来,这种基于生活实践的气象学习和讨论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她利用微信群视频聊天的形式,围绕影响中国的高温、干旱和暴雨等气象灾害,为同学们开展了一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线上微讲座,还根据每位社员知识基础和个性特长,帮助他们设计了进一步的科学探究方向。

在老师的鼓励下,气象社的孩子们,开始了进一步自主学习,大家围绕各自的探究方向进行资料查阅、实验方案制定及问题研讨。开始关注极端天气对亚健康人们的影响,高温天气所带来的用电荒、能源荒危机,格陵兰岛的冰盖全部融化后会怎样。

微信讨论群里,更是热闹非凡,多热才能算高温,高温预警啥时候发,高温是怎样炼成的......各类极端天气历史事件,让社员们对气象灾害有了足够的认识,激发了大家探究大气科学的兴趣,同学们在探究过程中,提高了思维品质,形成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社员们的视线更多的聚焦在气象服务和民生问题上:程炎羲整理出户外工作者预防“热射病”实用小贴士、黎雨泽提交出一份长达11页的实践报告:夏天是穿浅色系衣服,还是穿深色系衣服更凉爽,进行了7组详细数据对比,孙林琳根据近几年的新闻报道,发布了一份高温天气,车内禁放物品的“黑名单......大家纷纷从小处着手,解决大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的迁移,让气象服务不再只是提醒阴晴冷暖,而是为身边的人,提供更精细化、专业化、多元化的服务。

让东清小学校长齐卓然欣慰的是,社员贾雨锡,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气温高会导致老人身体机能下降,调节系统弱化,进而引发中暑,于是绘制出安稳一“夏”爱心小传单,贴在小区的电梯内,提醒老人家高温天气尽量少外出,如非要外出,则避开中午时段,带足够温水,身上随时备有霍香正气水等急救物品等,在潜移默化中将气象知识与生活出行紧密联系起来。

测试数据、实践报告、手绘贴士、图解、音频视......东清小学的“天问”气象社团探究学习仍在继续。“一次高温天气的气象科普活动,不仅让孩子们累积了大量的气象专业知识,也让他们投入到公益活动中,从小就培养出社会责任感。”齐卓然说,今后,学校将继续开展让学生们听得懂、看得见、学得会的气象科普教育,进一步拓宽孩子们的知识视野,在他们心中种下气象科学的种子。

(地面煎蛋实验)

(在电梯内张贴防暑提示)

搭架子 打芝麻叶勤耕致丰饶

“搭豆角架子学问可大了,豆角苗少,可以搭人字架,扎简单的单杆状,如豆角苗多了,就要用倒人字架、排栅架。可别认为只要把架材,铁丝和绳子朝一处一架一绑就行了!”

在阜阳市颍州区王湾小学的校园种植基地里,五年级学生韩夏、谭明威,在老师的指导下,熟练地把竹竿插在豆角旁边,竹竿和地面保持60度角,再将交叉的竹竿用小绳捆绑结实,谭家旭还特意在架子的顶端再横着搭一根架材,他告诉记者,这能让豆角的藤蔓爬得更远,结出更多的豆角。

打芝麻叶是皖西北农村的农事习俗。夏末秋初,芝麻还未开花,芝麻叶又大又嫩,非常适合做干菜,此时,最适合把它们打下来。

打芝麻叶最好在清晨,芝麻叶油性,早上芝麻叶上有露水打起来不粘手,叶子也完整。8月6日早上6时,王湾小学稼穑社团的辅导老师魏占东,就带着学生们来到了芝麻地,“把手收成环状,捏着芝麻叶柄处用力一掐,一掰,从下往上或从上往下,都可以,但速度必须快。”随着他的一声令下,还没有芝麻秆高的孩子们,麻溜地钻进芝麻地,按照魏占东的要求,避开顶叶和下叶,让开有虫眼的叶子,一会儿工夫就打回来满满一大篮。“打芝麻叶是个力气活儿,手要有劲儿,趁着惯性就能把芝麻叶捋下来!”六年级(2)班的陈雨涵,骄傲地向记者展示出自己的劳动成果。

打好回去的鲜芝麻叶,是不能存放的,必须要迅速煮。采摘完芝麻叶,魏占东把学生带到村民陈金星的家。在陈金星老人的指导下,大家学着烧开水,将青绿的芝麻叶放进锅里,稍稍煮熟,整个锅里的水便变成绿黑色。再将芝麻叶倒进滚水锅里,捞起,最后将煮熟的芝麻叶摊于门前的阳光下晒干。

第一次尝试学习农产品加工,让同学们很兴奋,魏占东鼓励大家要刻苦学习农产品加工技术,掌握更多的农事劳作技能,为乡村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据悉,自2020年以来,王湾小学就大力开展劳动课教学研究,邀请当地种植、养殖高手编写《稼穑之事》校本课程教材,课程分为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3个类别,共7本。从锄草到耕种,从收割到农产品的制作,从蔬菜种植到家禽家畜养殖,都有课程的支撑。由此,学校的劳动教育从课堂到田间,从生产到餐桌,师生们耕育田园,开展“田园+项目式”劳动,开展了诸如实地调研、课堂研究、体验劳动、成果转化等形式的农事课程学习,为劳动课教学研究注入新动能。

在摸索农事校本课程的过程中,王弯小学校长任丽,逐渐意识到想让学生真学“农”、学真“农”,校本课程应该更深入。在程集中心校校长高原的支持下,王湾小学开始筹建农事博物馆,面向广大村民收集农具和生活用具,家长们也积极捐献犁、耙、锄、镰刀、碾子、筛子、箩筐、扁担、背篓等农具,学校也一一标注名称,按时代发展的顺序进行摆放,让学生们更直观的看到由“刀耕火种”到青铜农具,再到铁制农具,现代农具的发展变化过程。

站在王湾小学的农事博物馆前,任丽表示,读书如稼穑,勤耕致丰饶,劳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养成节俭的品质,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意志,亦可体验劳动的艰辛。每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都应义不容辞担当起自己的教育责任,帮助学生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价值观。

在阜阳市颍州区教育局局长王惠看来,颍州教育已经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双减”,“减”的是学生的额外负担,“增”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颍州各学校积极践行五育并举的教学理念,将“双减”政策延伸到暑假,把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假期实践活动提供了更大的选择权、更丰富的资源、更贴心的指导,创设出“双减”背景下精彩的社会课堂,既让孩子们享受到了假期的快乐,又收获了新知,这种更注重实践性、开放性、体验性的暑假教育模式,也要学校拥有了更有广度的德育教育体系。

刘银燕 本网记者徐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