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或许是马俊离开家的第37个年头,据他向志愿者回忆,因小时候调皮贪玩,他扒上了一辆货车,年幼加上聋哑,逐渐离家越来越远,于1990年前后流落至辽宁沈阳。
马俊(好心人所起名)1991年所拍照片。
(资料图)
30多年来,仅会简单手语的马俊吃了不少苦,也遇到了很多的好心人。马俊这个名字,是一位好心收留他的老大娘给起的,那时马俊年龄尚小,老大娘去世后,马俊又被好心人钱女士照顾多年,再后来马俊找到了几位沈阳的聋哑朋友合租,靠在外地出售小商品为生。从2007年至今,马俊都被好心人刘女士一家照顾着,虽然衣食无忧,但是靠着在餐馆打零工为生的马俊,这么多年一直很思念自己的家人,想找寻自己的家,有一张属于自己的身份证。为此,他也曾前往全国多地寻找自己的家。最近,来自上海、广东的志愿者们通过梳理信息发现,马俊的老家或位于安徽阜阳、亳州一带。
描绘出家乡的轮廓
2022年12月,网上一群致力于聋人寻亲的志愿者们,了解到马俊的遭遇,他们自称酱油团寻亲,分别来自望远镜寻亲网,上海流浪者新生活、广州市尚丙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让爱回家东莞樟木头服务队等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们通过与马俊本人及帮助其的爱心人士进行深入详细的沟通,初步描绘出了马俊家乡的轮廓。
马俊2022年所拍照片。
据志愿者们介绍,马俊是聋哑人,大约1975年出生,1986年从家乡走失,马俊现在身高183cm,他父母听力正常,身高也都比较高。马俊有4个哥哥,大哥二哥是聋哑人,二哥是木匠,三哥是村医,离家时三哥已结婚,三哥的女儿刚刚学会走路。
据马俊回忆,他的家乡是平原,村子周围都是旱地,他家附近有约1.5米深水井,水井旁有约直径70cm垂柳,80年代村民都是从水井里挑水吃,室外有地窖无窑洞。村庄呈四方形,村子周围有4米宽护村河,离家约1.7公里外有约百米宽大河。冬天,下雪厚约10cm以上,屋檐冰挂约40cm,大河不结冰小河结冰。
志愿者根据马俊回忆搜寻到的相关照片(1)。
当地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高粱、地瓜、棉花、大麦、黍子、花生、绿豆、红豆、黄金瓜、白芝麻、麻、烟叶,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养蚕,红薯片和西瓜卖得很好。另外,在他的家乡还种有柿子树,桑葚树,不种植水稻。
志愿者根据马俊回忆搜寻到的相关照片(2)。
饮食习惯方面,会吃烩面、红薯粉、大葱,送雁馍(身体后部用剪刀剪,无翅膀交叉),回礼蛤蟆馍,但未见过山东煎饼。会抓金蝉和蚂蚱烤着吃。
马俊自称见过男孩留小辫子,但没见过剪尾巴仪式;当地过年无放档门棍习俗,春联贴法为两竖一横;村民结婚时,有在被子找钱习俗;土堆坟头顶上会放一个碗状土块。
“无声世界无助的寻亲更让人怜悯,多个公益组织的志愿者都在为马俊寻家努力着。”酱油团的志愿者说。
从未放弃寻家
早在2012年之前,居民在国内乘坐火车还未全面实行实名制,购买火车票还不需要身份证。那时,30多岁的马俊,身强体壮,曾到上海打工挣钱,搬过砖也进过玻璃厂。“当时,我家和钱女士家,更像马俊的一个补给站,他各个地方都有去,边打工边寻家,外面跑累了就回来。”刘女士的女儿董女士说。
2008年,收留、照顾马俊多年的钱女士,曾试图通过辽宁当地的媒体报道,来帮助马俊寻家,受限于当时地理条件及网络通讯不发达等因素,那次寻家并未成功。在那之后,马俊还曾前往山东等地寻家,因记忆久远且详细地址不明,多次寻亲均以失败告终。坐火车实行实名制后,马俊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沈阳。
马俊手绘记忆中家的轮廓。
近日,志愿服务组织通过网络联系上马俊之后,马俊内心再次燃起寻家的希望,在志愿者的帮助下,马俊不仅回忆起了很多有关家乡的信息,而且手绘出了深刻在脑海里的那个家的轮廓。“他很想找到家,虽然他不会说,但是我能看出他急切的心情。”早已把马俊当成自家人的董女士说,经过长时间的相处,她能理解马俊的心思。
担忧将来生活
大约32年前,同为听障人士的刘女士因工作的原因与马俊相识,因看马俊可怜,于是经常帮助救济。在董女士看来,马俊身体健全、头脑清楚,身高较高,除聋哑外与正常人无异。
虽然近年来对马俊的收留、帮助看起来岁月静好,但是对于将来的担忧,却让董女士时时放心不下。“他不生病还好,一旦得了重病,作为普通家庭,我们根本承担不起。”董女士告诉记者,因为上不了户口,办不了身份证,马俊这些年的工作和生活一直多有不便。比如到餐厅上班,也要在熟人的担保下才能在后厨做一些工作;3年的疫情期间,多数时候都需要核酸检测证明,还是因为身份证的原因,马俊做不了核酸检测,为了避免感染无法得到及时救治,只能减少他的外出次数。
“他今年应该有48岁了,已经离家37年之久,正因为我们已经把他当做家人,所以才更想志愿者和媒体能够帮助他实现寻家梦。”董女士说。
马俊的亲人或者知情人士,如若看到马俊寻家信息,请拨打电话0551-6263990,与大皖新闻记者取得联系。
大皖新闻记者 殷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