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应链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是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不断深化的自然结果。目前,全球供应链格局进入深度调整阶段,呈现出分工从全球分工向区域内集聚转变、布局从高度集中向多元化近岸化转变、形态从网链结构向“研产销一体化”转变、要素从劳动力偏好向数字化驱动转变、模式从粗放高碳发展向绿色低碳转变、竞争从市场化竞争向政治权力角逐转变等发展趋势。

近日,商务部研究院在第三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上发布了《跨国公司在中国: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报告,报告认为,当前,尽管全球供应链进入新一轮重构,但决定全球供应链格局的核心逻辑并没有改变,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稳中有进,中国仍是跨国公司全球投资的重要目的地。

供应链优势依然明显

随着全球供应链格局的加速调整,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发生一定变化。报告认为,总体来看,低成本、大批量等传统优势将趋于弱化,但巨大的市场空间、完善的产业链配套能力、不断提升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日益优化的营商环境将逐渐成为中国供应链竞争新优势。

近年来,中国制造大国的地位不断巩固。随着中国持续推进强链补链工作,产业链配套体系更趋优化和完善,供应链“韧性”优势将愈发明显。制造业低成本优势曾是推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全球供应链中心的重要因素,但近年来中国在劳动力、土地、能源等方面的要素成本刚性增强,中国制造业低成本竞争优势有所弱化。不过,随着近年来中国劳动生产率快速增长,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发展,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全球领先,国际物流供应链优势持续增强,高性价比优势日渐凸显,供应链“弹性”优势更加显著。

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和消费潜力是激发全球供应链活力的重要引擎。近年来,中国厚植消费扩容提质,发力强大国内市场建设,形成全球领先的消费和工业需求市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进一步巩固强化,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吸引力、凝聚力不断增强。供应链“空间”优势明显。

此外,中国凭借持续高强度投入、充沛的创新资源要素、丰富的应用场景,在创新应用领域竞争能力持续增强,进一步吸引全球创新企业加速集聚,也为跨国公司建立和保持技术优势,提供供应链“潜力”有力支撑。

不仅如此,中国持续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开放,持续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营商环境,打造各类开放平台载体,为跨国公司完善在中国的投资布局保驾护航,创造了供应链“环境”优势。当前,中国与亚太地区主要国家经贸联系稳步上升,是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最为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在区域供应链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投资中国也意味着与整个亚太地区建立起密切的联系,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供应链“引力”作用日益凸显。

适应变局实现更好发展

在全球供应链重塑过程中,跨国公司作为中国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的重要纽带,在推动中国适应全球供应链调整、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构筑的产业链供应链竞争新优势也将进一步助力跨国公司在中国实现更好的发展。

因此,报告特别提出建议,跨国公司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加强供应链研发端协同创新、增强供应链生产端配套能力、增强供应链消费端需求适配能力等方面入手,参与中国制造业强链、补链建设,推动构建从设计、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到服务更为完整的供应链体系,提升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优势。

随着中国持续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将进一步加速,跨国公司可强化数字产业化投资布局,加快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搭建开放共享的供应链协同平台,在拓展数字经济发展空间的过程中强化市场竞争力。

在中国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进程中,跨国公司也将发挥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企业供应链绿色低碳转型,推动新能源发展和传统能源转型,与中国一道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RCEP的签署和实施为跨国公司在中国和亚洲投资带来了更加开放、全面、多元的市场选择。在RCEP深入实施过程中,跨国公司在享受RCEP带来的发展机会的同时,也可加快建设区域供应链功能中心,增强服务东盟加工组装业的能力,发挥作为区域供应链连接纽带的作用,与中国一起推动亚洲区域供应链一体化发展。(记者晏澜菲)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