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主任顾军在做客《2022上海民生访谈》时表示,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对上海意义重大,是上海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双循环战略链接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最佳实践。
培育独树一帜的首发经济
近年来,上海首发经济发展十分强劲。去年,上海累计开设各类品牌首店破千家。今年前6月,吸引366家首店落户,数量蝉联内地桂冠。去年超过3000个国际国内品牌在沪举办新品首发、首秀和首展活动。上海时装周排名由全球第六跃居全球第四。
“我们将围绕深化全球新品首发地建设,鼓励国内外品牌在沪首发全球新品、落地品牌首店、设立企业总部。培育形成从‘首发’到‘首店’、到‘总部’的‘首发经济’效应,助力集聚品牌资源、引领消费潮流。”顾军说。
谈到具体举措,顾军介绍,一是加快集聚国际国内品牌,进一步提升品牌集聚能力;二是加快集聚时尚要素资源,进一步提升消费引领能力;三是加快培育专业人才和机构,进一步提升时尚原创能力;四是加大制度和政策创新供给,进一步优化首发经济环境。
培育10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去年底,上海市商务委会同有关单位启动市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示范社区建设试点工作,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培育近百个市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顾军表示,上海“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与广大上海市民的消费需求相适应,与上海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定位相匹配,让市民从身边小店的点滴变化中触摸城市肌理、共享多彩生活,形成有内涵、有颜值、有温度的家门口幸福美好生活场景。
顾军说,“我们将在国家级和市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建设中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成熟经验做法,不断增强全体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据悉,去年,上海市长宁区和普陀区入选国家“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近期,静安区、徐汇区和嘉定区参评第二批国家级试点。
加快早餐工程建设
2020年7月起,上海启动了新一轮早餐工程建设,去年又列为全市16个民心工程之一。截至2021年末,全市新改建早餐网点2577个,早餐示范点226个,共享早餐门店(点)覆盖率达到85%。
顾军说,今年虽然受到前期疫情影响,但后续仍将坚持目标不变、力度不减,确保补盲点、建示范点等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加快推进补盲点工作。上海市各区主动对接早餐工程企业,围绕产业园区、医教集聚区、商务楼宇、大型居住社区等重点区域,优化早餐网点布局,力争到年底完成773个新建网点的建设目标。
全力推进示范点建设。按照8月底申报截止、9月底完成评审的进度要求,创建市级早餐示范点100个,引导企业提升早餐网点建设、管理和运营水平,丰富早餐服务功能,确保早餐示范点真正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持续推进“早餐地图”建设。上海市继续引导早餐企业上线早餐地图,消费者可以通过随申办、支付宝、微信等搜索渠道,方便快速地查询附近的早餐网点信息,不断提升早餐服务的便利化水平。
加快商业数字化转型
上海商业数字化转型具有丰富的市场优势、场景优势和资源优势。去年,上海市商务委出台了《上海市推进商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全面提升商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国际数字之都建设。
数字化转型促进了消费。通过大力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新业态,丰富商品和服务供给,上海市有力地促进了疫情之后的消费回补,激发了消费潜力。前5月,上海市网上商店零售额实现1366.7亿元,增长5%,高于当期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23.7个百分比;占社零的比重为22.6%,比去年同期提高5.1个百分点。
数字化转型创新了模式。上海市发挥大平台、大流量优势,加快实体商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涌现出五彩缤纷的商业模式创新场景。比如,上海时装周全球首创“云上时装周”,实现即秀即买;豫园、徐家汇等商圈打造数字商圈标杆应用,提升消费者体验,赋能商户运营,提升商圈管理效能。
数字化转型惠及了民生。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国家级试点打造“线上+线下”“到店+到家”相融合的便民生活数字化应用场景。上海市25家智慧菜场建设初具成效,让这个最具“烟火气”的地方也乘上了数字列车。
数字化转型打响了品牌。加快消费与产业融合,推动电商平台与上海制造品牌、商业品牌、老字号品牌开展深层次合作,以大白兔、回力、英雄等为代表的上海老字号企业不断焕发新活力,引领了国货消费新风潮。据统计,上海贡献了全国近六分之一新锐品牌销售额,网络新消费品牌数量居全国城市首位,“上海出品”成为助力消费提质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我们将数字化转型作为‘十四五’商业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之一,努力通过商业数字化形成新供给,满足新需求,优化新环境,让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在数字化助力下跑出加速度,让‘魔都’绽放更加绚烂的商业魅力。”顾军总结到。(记者 顾春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