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市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卡本工厂的研发中心、生产厂区等多个功能区正在有序地运转中,这是一个占地面积逾2.5万平方米,集研发、生产、仓储、展览于一体的现代化工厂。2009年起航,做建筑结构加固的卡本已走过了14年的春夏秋冬,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卡本的2月实际销售业绩创造了14年来的新高。
.2022年,全国中小微企业数量已经超过了5200万户,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997家,在万中选一这般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企业,实力可见一斑。从天津市“专精特新”种子企业,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再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卡本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三级跳”的背后,到底有何特别之处?
(资料图)
.创立之初:“不蒸馒头争口气”
.卡本,是英文carbon(碳)的音译。一根仅有头发丝十分之一粗细的高性能碳纤维,抗拉强度却可以达到钢的7到9倍,而比重仅有钢的四分之一,与传统的粘钢加固法相比,具有节省空间、耐腐蚀、耐久性好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加固。但十年前,高昂的进口价格和严苛的技术封锁严重制约着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发展,在建筑加固领域的应用更是严重受限。
.而这种被卡脖子的感觉,曾让丁忠文“刻骨铭心”。2007年,北京奥运会场馆防护材料招标启动,当时,刚刚踏入该领域的丁忠文有幸参与其中。然而,面对品牌知名度更高、技术更有优势的国外产品,国内品牌连入场的资格都没有。丁忠文感到不服气,暗下决心,“不蒸馒头争口气”,我就不相信咱中国人造不出高品质的建筑结构加固材料!
.2008年,汶川大地震。途经灾区的丁忠文目睹了震后的惨烈场景,而四川绵阳桑枣中学因抗震加固有效地将人员伤亡降低到零的案例,让他久久不能平静,原来高品质的建筑结构加固材料不仅能让中国品牌与国外产品比肩,还能让中国人住得更安全。
.2009年,丁忠文带着“初心”和“决心”,创建“卡本”品牌。从零组建科研团队,深耕加固领域“卡脖子”产品与技术的研发。碳纤维从丝拧成束,再编织成布,不像纺纱那么简单。连续织布,保证纤维丝不断并且可以承受一定重量,不仅考验碳纤维丝质量、织机工艺,更考验制造企业的严谨与耐心。
.年复一年,企业的研发团队不断摸索、反复实验,终于突破了制备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瓶颈”技术,碳纤维布、碳纤维板等产品相继制成并实现批量供应市场,性能指标超过国标要求。目前,卡本的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系统获得国际先进水平(认证),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而且成本不到国外材料的50%。
.高速发展:天津“安家” 真是选对了
.公司创立之初虽设在北京,但随着卡本开始尝试做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就将目光对准了天津:“天津是制造业强市,制造业基础非常好,而且地理位置优越,是我们当时的最优选。”丁忠文回忆,2014年,公司的生产基地搬迁至天津武清京滨工业园后,立即开始组建技术团队,并制定业务管理制度和人才管理系统,招聘业务人员和技术人才,成立研发部门。
.2019年,处于高速增长期的卡本需要更大的承载空间,2020年,经过对接和考察,卡本将工厂落户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落户”西青的卡本,好似鸟儿插上了翅膀,更具包容性的政策和空间,让卡本拓展研发的项目一一实现,一一落地。
.卡本工厂的数字化供应链
.新落成的卡本西青工厂占地2.5万平方米,拥有独立研发中心及业内顶尖研发团队、先进的研发设备,“西青机会多,空间大,配套全,物流方便,有一些供应商就在‘隔壁’,很便捷。当然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我们能看到政府和相关部门对企业用心的、真心实意的支持和帮助,帮我们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供好的营商环境的保障和支持。”
.走进工厂,处处体现着数字化的智慧之路。产品的配料与投料环节完全采用密闭管路运输,实现了全环节无尘投放,仅需10分钟即可完成投料,投料效率提升60%以上。通过工厂系统屏幕可以看到,整个设备是全封闭的,从投料到出料整个过程不需要人为干预,更加稳定,整个设备采用电脑控制,可以控制在3%的误差,每个班时可以节约30%-50%的人力,使生产效率提高了300%。
.卡本工厂
.随着春天的来临,丁忠文给厂区负责人布置了一项不是工作的“工作”——种树。在厂区内种上果树,而不是花朵,不怕树长得慢,因为丁忠文很确信,卡本会在西青开发区干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这儿生根发芽,跟树一起向阳而生。“而这种‘确信’,是天津良好的营商环境给予的,让我们企业的想象力更加丰富。”丁忠文感叹道。
.结下果实:从“追逐”到“制定标准”
.卡本这些年来获得的荣誉很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天津市企业技术中心等。十余年来,卡本从与国外品牌难以同台竞争,到同台亮相,再到所研发的部分材料性能指标能远超国标,离不开自身持续的研发创新投入,而这也恰恰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灵魂”所在。
.丁忠文还记得,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中,因为指挥部大楼的设计要求很高,用到的材料远超当时的行业标准,国产品牌和进口品牌都无法达到要求。但相较于外部品牌缓慢的改进流程,卡本针对现状迅速做出反应并组建研发团队和项目服务小组,对产品进行快速改进,并迅速取得了对应的资质报告,从而拿到了这个项目。在北京南水北调项目中,因为超高的质量要求、技术标准和特殊的作业环境,除了卡本之外几乎没有其他品牌能够符合要求。
.丁忠文告诉记者,能参与到国家大项目中,实现了他让民族的品牌用在民族工程的梦想,更激励着他和员工继续前行。
.“在研发中我们不断改善产品和技术,不仅适应了各项国家标准,还超越了很多。我们也组建、推动了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升级。”从追逐到制定标准,背后是“创新”和“人才”结出的果实。目前,卡本有200余名员工,平均年龄在29.5岁,核心团队平均年龄是32岁,技术人员占比超过30%,形成了以博士、硕士为主的高素质研发团队。
.为何一家民营企业能吸纳如此多的人才?许小海在卡本的成长路径似乎能说明背后的原因。今年36岁的许小海本硕均就读于天津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他曾在一家规模较大的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公司做技术经理,彼时的卡本仅是一家刚起步的小公司,但在因机缘巧合了解了卡本后,许小海毅然决然选择加入,他觉得这家企业、这个行业未来有着无限的可能。
.2014年许小海加入卡本,其间任研发工程师、卡本研发经理,主导进行碳纤维网格、预应力碳纤维板、水下玻纤套筒等新产品研发工作。短短五年后,许小海被任命为卡本产品总监,整体负责公司产品线策略制定、实施及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在卡本,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这里给了年轻人创新的所有条件和成长的空间,这太难得了,个人和公司共同成长。”
.从2009年首进北京,到今天布局全国,创业14年,丁忠文的初心没有变,“未来,我们还将在科技研发上持续投入更多资源,进一步推动自主研发、科技转化与创新发展的进程,为建筑结构加固行业带来更高水准的技术与产品。”(记者 马扬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