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委六届一次全会上,泰州市委书记朱立凡给全市干部出了6道事关泰州长远发展的重点考题。

面对泰州市委提出的“发展六问”,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率先响应,第一时间对“6道考题”进行了分解布置,并要求相关部门(单位)坚持问题导向,拿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答卷”。

第六道题

朱立凡提出:“泰州市医疗卫生体系还存在明显短板,医疗服务水平不高,人均寿命低于周边地区,怎样推动大健康产业和医疗卫生事业互动并进,打造名副其实、令人信服的健康名城?”

泰州医药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高港区委书记叶冬华在医药高新区党工委2021年第17次党工委会会议、六届高港区委第4次常委会会议上,针对这道“考题”给出解题之法。

我们既要借好外力,一方面,抢抓机遇,用好支持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率先发展的政策红利,借政策之力打造全国领先的地标产业,另一方面要帮助企业借资本之力在“红海”中寻找“蓝海”;也要内增动力,加快区域性紧密型医共体、纵向医联体建设,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更要聚合力,推动大健康产业和医疗卫生事业互动并进。

破题之举

近期,针对这一问题,在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分管领导的精心指导下,区卫健委组建课题组,由单位主要领导任组长,班子成员为组员,下设医疗机构建设、公卫机构建设、队伍建设、大健康产业与医疗卫生互动四个课题小组。课题组以发放调查表、走访座谈、会议讨论等方式,了解情况,排查问题,收集基层单位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广泛征求意见后,课题组反复修改,形成了调研报告。全区卫生健康工作将以“强龙头、保基层、树特色、促产业”为总体思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答题之策

以外聘专家团队强龙头。聘请专业团队,打造龙头医院的名医工作室品牌,以名医名科推动名院建设。规划建设新院,待市三院选址建成后,将高港中医院迁到市三院现址,同步打开两家龙头医院的发展空间;招引技术资源,与全国知名医院、专家建立合作关系,招引紧缺科室的高层次人才或人才团队,建设不少于6个名医工作室,建设名医名科名院;根据市三院新院的建设周期,设立过渡期人才储备专项资金,有计划的进行人才储备,扶持龙头医院发展。

以“双抓手”整合资源。以泰州市三院的迁建、紧密型医共体和纵向医联体建设为抓手谋篇布局,统筹推动两高医疗资源整合和高效利用。分别以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等大医院为龙头,以专科联盟为主要合作方式,落实科室结对、临床带教、专家坐诊、远程会诊等措施,在北部片区组建2个纵向医联体;分别以市三院、区中医院等为龙头,组建2-3个医共体,在医共体内,通过建立人才池、编制池、资金池等,实行成员单位的人、财、物、事同质化统一管理。

以“双引擎”保基层。以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和基层特色科室建设为双引擎,保障基层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和健康发展。与民政、残联等部门协同配合,以永安洲卫生院为试点单位,探索完善医院内设养老机构的机制,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在全区逐步推广,助力老有所养、弱有所扶;放大许庄康复科、永安洲内分泌科、田河中医喉科等特色专科建设效应,推动各基层医疗机构在中医、康复、养老、保健、助残等领域,逐步形成一院一品的错位发展格局。

以“双主线”促产业。围绕医、药两个主线,打造健康惠民系列工程品牌,为好产品营造好场景,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助推园区企业发展。支持园区产品本土化应用,契合健康产品研发,配备必要人力和设备设施,加强医教研合作对接,为健康产品临床试验研究提供服务,促进园区企业与医疗卫生事业互利共赢;加强与医保部门协调联动,助力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医药生产企业的药品、医疗器械、特医食品等大健康产品优先在高新区医疗机构应用。

成题之效

将思路举措列入全区“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有计划、分步骤组织实施,经过几年努力,卫生健康“短板”逐步补齐,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趋于完善,卫生应急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实现医疗卫生与大健康产业的互动并进。

(图片来源: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