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因,是一个地区、一方人民特有的文化精神基因。“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是溯源工程、筑基工程,是支撑文化高地的重要基石。这些滨江文化,一起来了解~
《西兴老街》
西兴老街位于钱江南岸三桥底下的滨江区西兴街道。自板桥至铁岭关,长约1500米,宽1.6米至2.5米,与西兴官河(浙东运河)平行,旧时坊肆栉比,商贾云集。
店铺以二层楼屋为主,前店后河,踏步接桥,源于春秋时范蠡筑城拒吴的固陵城,至今逾2500年,作为交通枢纽,军事重镇,自建立以来经久不衰。其建于明清时期的屋子桥、仓桥(已改建)、资福桥等古桥横跨运河,小桥流水人家,白墙黛瓦街巷,具有典型的江南古镇特色。
《钱王射潮》
钱王即钱镠(852-932年),五代时期吴越国首位国王,谥号“武肃”。史书记载,吴越国立国后,钱塘江曾发生过“海飓大作,怒涛掀波,堤岸冲流殆尽。自秦望山东南十八堡,数千万亩田地悉成江面,民不堪命”的灾难。
开平四年(910年),钱镠发动20万人于候潮门、通江门外筑塘堤。民间传说,钱镠筑塘前先向天析祷,复祭潮神伍子胥,然后作诗告龙王,水鬼。然而,神灵不佑,潮患依旧,这激怒了钱镠。他命人运来山阴之竹,造箭3000枝,羽以鸿鹭之羽,饰以丹珠,陈罡火之铁为镞,募强弩500人、在候潮门外,以射潮头。人用六矢,每潮至射一矢,五矢潮乃退,从那时起,海堤才得以建成。百姓们为了纪念钱王射潮的功绩,就把钱塘江海塘称为“钱王堤”。
《长河来氏》
滨江长河是槐河与泽河的合称,西起龙潭头,流经槐街,出财神桥,再经大河沿、月湾谭、孙家埭、汤家桥,出飞虹桥,汇注白马湖,全场约2千米。
长河来氏世世代代在两岸繁衍生息,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耕读并举”是长河来氏的一大风尚,倡导“兴学”“耕读”的长河来氏文人荟萃,门庭显赫,曾有“两浙巨宗”之美誉。
“无来不出榜”就是出自长河来氏,来氏作为长河的大族,从古时起考取功名已是常态。据宋嘉泰二年(1202)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长河来氏有进士21人,武进士3人,举人39人,武举人18人,贡生97人,入选科名的有367人。“文经武纬”的人才在长河比比皆是。
滨江区“西陵津渡”文化标识释义
滨江西兴古称“固陵”“西陵”,以西兴为起点的浙东运河(现称萧绍运河)堪称江南的历史文化长廊。比京杭大运河早300多年,因起于滨江西兴,故原名为西兴官河,是由贺循(260-319)任会稽内史,发动民众,开凿于西晋永康(300-301)年间,西起西陵(今西兴),经萧山、钱清、柯桥到郡城的一条人工运河。后又组织民众修治与此相连接的其他河道,形成了纵横交织的水网,使原来各河道能互相流通,调节水位,保证了农田灌溉之需要。不仅改善了会稽郡的水环境,提高了鉴湖的水利功能,给人以灌溉、舟楫、养殖、渔业之利,且对整个浙东具有交通、物宜、军事之便。功在一代,泽被千秋。
“西陵津渡”这一文化标识的确立,旨在立足学科理论、文艺创作、品质生活、城市风貌、特色商业街区、文旅产品和数字化呈现等方面展开系统性梳理和研究,对照“可感知、可触摸、可体验、可分享”的目标定位,打造推出一批具有中国气派、浙江辨识度的既中国又国际的西陵津渡研究成果、文化地标、品牌活动、文化印记、文旅项目、文艺精品,推动西陵津渡成为新时代文化浙江建设的鲜明标识,打造西陵津渡和国际滨金名片,为形成有国际影响、中国气派、古今辉映、诗画交融的文化浙江新格局助力添彩。
滨江社发局将以“文化基因解码工程”为契机,继续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持续推进文化基因解码成果和转化利用,积极拓展丰富各种文化利用领域,以增添我区的文化底色和旅游魅力。
(图片来源:杭州高新区(滨江))